《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提出,到2030年,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科学普及,言之有据。为保证肿瘤知识科普的权威性和严谨性,中国抗癌协会依托《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即CACA指南,按照疾病“防筛诊治康”的全流程管理体系,连续四年撰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以CACA指南核心观点为创作源,全面推进我国肿瘤防治权威科普创作和推广。

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的主题为“CACA指南,我知你知,全程管理,全息发力”。中国抗癌协会组织专家编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覆盖28个瘤种、41个技术,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为大家分享核心知识,摘取部分内容,供参阅使用。

问题1:胰腺癌发病与哪些个体因素密切相关,如何针对这些因素进行早期预防?

核心观点:有家族史或遗传性胰腺炎者,应定期筛查。

观点解读:家族中若有胰腺癌患者,或存在遗传性胰腺炎,需通过基因检测评估风险,并定期做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 或 MRI)和肿瘤标志物检测,实现早发现。

问题2:生活方式中哪些因素对胰腺癌发病影响较大,如何通过改变生活方式降低患病风险?

核心观点:吸烟是胰腺癌最重要的可改变危险因素。

观点解读: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直接损伤胰腺,显著增加癌变风险。戒烟可快速降低风险,越早戒烟效果越明显,是预防胰腺癌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问题3:已知的胰腺癌癌前病变有哪些,怎样及时发现和处理以预防癌变?

核心观点:胰腺癌前病变主要有三种:PanINs、IPMN、MCN。

观点解读:胰腺上皮内瘤变(PanINs)、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和黏液性囊性肿瘤(MCN)是胰腺可能癌变的三种异常病变。它们属于癌前阶段,及时发现并干预可有效降低癌变风险。

问题4:哪些人群属于胰腺癌的高风险筛查对象,确定这些人群的依据是什么?

核心观点:40 岁以上有症状或危险因素者风险高。

观点解读:40 岁以上人群若出现上腹不适、消瘦、黄疸等症状,或有吸烟、酗酒、接触有害物质等习惯,患病风险显著增加。流行病学数据表明,这类人群胰腺癌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问题5:目前胰腺癌的筛查方法有哪些,各自的优缺点及适用场景是什么?

核心观点:增强 CT 和 MRI 精准定位肿瘤,用于明确诊断。

观点解读:增强 CT 能清晰显示肿瘤大小和周围组织侵犯情况,是术前评估的金标准。MRI 无辐射且能观察胰胆管结构,适合对 CT 造影剂过敏者。两者费用较高且存在辐射 / 金属禁忌,主要用于疑似病例的深度检查。

来源: 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