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雨后,潮湿处常出现隐翅虫。它们体长不足1厘米,却可能带来剧烈皮肤伤害,被称为“飞行的硫酸”,每年引发大量皮肤急症,因辨识度低常被忽视。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专家提醒:了解其习性、危害及急救方法,是夏秋季节健康防护的重要一课。
一、隐翅虫的真面目
隐翅虫属鞘翅目,全球超2万种,多数有益,仅毒隐翅虫属有毒,我国常见黄足、黑足毒隐翅虫等。
**毒隐翅虫特征:**细长纺锤形,黑黄相间似“小黄蜂”;鞘翅短硬,后翅膜质,停歇时隐藏(“隐翅”由此得名);爬行快,夜晚易被灯光吸引。夏秋雨后,深夜加班,趋光性极强,尤其爱追手机屏幕光。
其毒液在体液中,仅虫体被碾压、拍打时,体液接触皮肤才引发炎症,不会像蜜蜂那样主动蜇人放毒。
二、隐翅虫皮炎的真相
毒液含隐翅虫素,强酸性(pH值1-2),接触皮肤引发“隐翅虫皮炎”,是毒素刺激导致的接触性炎症,非虫咬。
症状分三阶段:
**1.接触期(数小时内):**轻微瘙痒或灼痛,淡红斑,易误认普通蚊虫叮咬。
**2.发作期(12-48小时):**红斑上出现密集丘疹、水疱甚至脓疱,严重时融合成条状、片状糜烂面,类似强酸灼伤;手部沾毒液可能致多个病灶。
**3.恢复期(1-2周):**结痂脱落后可能留色素沉着或疤痕,严重者继发感染延长愈合。
儿童症状更重,毒液接触黏膜可能引发结膜炎、鼻炎等。
三、急救与治疗
怀疑接触毒液,立即处理可减轻症状。
**冲洗:**大量清水或肥皂水冲患处至少5分钟,勿揉搓防扩散。
**冷敷:**冰袋或冷毛巾湿敷15-20分钟,缓解疼痛肿胀。
**用药:**轻度涂炉甘石洗剂或糖皮质激素软膏;水疱、糜烂时,先用3%硼酸溶液湿敷,再涂莫匹罗星软膏防感染。
出现大面积皮疹、全身症状或累及眼口等敏感部位,需立即就医。
四、预防大于治疗
注意以下三点:
**1.环境防护:**保持干燥整洁,清理杂草垃圾;夜间关窗或装纱窗。
**2.行为注意:**夜晚避免在灯光下久留,勿拍打虫体,轻轻吹走或用纸巾拨离。
**3.个人防护:**户外活动穿长袖,涂驱蚊液;回家及时洗澡换衣。
常见误区:
**误区1:**隐翅虫主动蜇人放毒?不会,仅虫体被破坏时释放毒液。
**误区2:**酒精、醋消毒?可能加重损伤,应先用清水冲洗。
**误区3:**黑黄小虫都是隐翅虫?蜜蜂等也可能,需结合形态区分。
夏秋季节(5-10月)是高发季,掌握正确方法可规避风险。“不招惹、不拍打、早处理”是关键,科学防范,更安心。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 急诊科 刘艳芳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ZS)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 急诊科 刘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