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一说到农学,是不是还停留在传统农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刻板印象?但实际上,农学专业是关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科学,接地气,但并不“土气”。而今天要说的植保专业,如同“植物医生”与“农田卫士”,运用尖端科技与威胁粮食安全的病菌、害虫展开无声却激烈的较量。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两个科研故事,来了解植保专业在干什么,也更能体会这个专业的意思所在。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科研探索的决心。
疫霉菌能引发马铃薯晚疫病、大豆根腐病等病害,破坏力惊人。历史上,它曾导致爱尔兰大饥荒,夺走上百万生命。2008年,云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马铃薯晚疫病爆发,成片焦黑的田地、刺鼻的腐烂气味,农民一年的辛劳与收入化为乌有。然而疫霉菌研究难度极大,是块少人问津的“冷门荒地”。但南京农业大学的王源超教授被疫霉菌危害作物的触目惊心场景刺痛,他下定决心:必须破解这个微小敌人的致命密码。于是他带领团队瞄准疫霉菌攻击植物的“武器”寻找突破口。在王教授支持下,南京农业大学马振川博士找到了疫霉菌攻击大豆的“关键武器”——致病蛋白XEG1。但他发现,面对找到的这个病菌的“入侵武器”,大豆是能产生抑制蛋白作为对抗手段的,明明是双方有攻有守,为何病菌却能频频得手,造成严重为害呢?
马振川博士把目光投向了疫霉菌产生的另一种蛋白XLP1。此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它与XEG1蛋白虽然相似,但是无害。但马博士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XLP1蛋白可能是一个“诱饵”,负责吸引和消耗大豆的“防御火力”,为真正的威胁,XEG1蛋白趁机打开入侵通道,为害大豆。虽然这个想法有些颠覆之前认知,但王教授依然坚定地给予支持:“继续研究”。正是这份信任,支撑马博士又埋头钻研了两年多。最终,一个惊人发现震撼了整个团队:XLP1蛋白与大豆防御蛋白的结合力竟是XEG1蛋白的五倍,狡猾的病菌实施了一场精妙的“诱饵行动”,马博士称之为“诱饵模式”。这项改写教科书的成果在国际上也引起广泛反响。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科技为农的决心。
2005年,21岁的叶文武站在江苏丹阳被蝗虫啃食殆尽的玉米地里,老农的求助与作物的惨状让他深受触动,也让他更加坚定地选择了植物保护,选择用科技守护老百姓的饭碗。这份初心伴随他从学生时代走上工作岗位,然而,初留校任教时,农民怀着急切的眼神问:“专家,这病到底咋办?”,曾让他倍感无力。“坚持与专注”的信念支撑他扎根东北、黄淮海等大豆主产区二十载,系统摸清了根腐病发病规律并在顶级期刊发表突破性研究,揭示病菌强毒力与快速变异机制,直指防控瓶颈。当国家吹响大豆产能提升的号角,叶教授磨砺出的“大豆苗期病虫害种衣剂拌种防控”等核心技术终于迎来高光时刻。这些源于田间、服务田间的成果,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得到农业农村部一号文件的支持推广,真正实现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农学,是连接着最基础生存需求与最尖端生命探索的学科。在这片沃土上,无数科学家用智慧与汗水,默默守护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绿色根基,深刻诠释着农学作为“生存之基、发展之要”的使命。
农学专业需要更多年轻力量的加入,选择农学,选择植保,一起用科技守护农民丰收的希望!
出品: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 中国农学会 南京农业大学 光明网
审核:叶文武(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
来源: 大国粮策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