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工生产中,丙烷转化为苯、甲苯等芳烃的反应常陷入“两难”——要么转化率低,要么副产物多。我国科研团队开发的PtFe@S-1&1.0Zn/ZSM-5串联催化剂,通过锌(Zn)物种“引导”反应路径,使芳烃选择性从30%跃升至60%,丙烷转化率达78%,且500分钟反应后性能稳定。这项研究为页岩气资源高效转化提供了新思路,相关成果发表于《Frontiers of Chem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页岩气利用的“拦路虎”:传统催化剂“偏爱”副反应

随着页岩气开采技术的突破,丙烷作为储量丰富的低碳烷烃,有望替代石油成为芳烃的新原料。但丙烷脱氢芳构化(PDA)反应是一场“精密的化学接力”:丙烷需先脱氢生成丙烯,再经聚合、环化、脱氢最终形成芳烃。传统催化剂却像“粗心的接力队员”:ZSM-5分子筛虽能促进环化,但强酸位点会“剪断”长链烯烃(C6=中间体),生成甲烷、乙烷等副产物(占比超40%);金属催化剂脱氢活性高,却缺乏环化能力,导致芳烃选择性不足30%。如何让催化剂“专注”芳烃生成?这成为制约PDA技术工业化的关键瓶颈。

Zn“导航”反应路径:从“剪断”到“环化”的转变

大连理工大学与中石化团队设计了“双功能协作”方案:PtFe@S-1负责“第一棒”脱氢,其封装的1.5纳米PtFe合金颗粒能高效将丙烷转化为丙烯;1.0Zn/ZSM-5则作为“第二棒”的“导航员”,通过Zn物种调控酸强度,抑制副反应。

Zn的“导航”奥秘在于改变ZSM-5的“酸性脾气”。实验显示,纯ZSM-5的强酸位点易导致C6=中间体断裂,而Zn通过两种方式“降温”:一是将强Brønsted酸转化为弱Lewis酸(ZnOH+物种),使酸强度降低;二是提高C6=中间体裂解的能垒(从1.87 eV升至2.38 eV)。就像给“副反应岔路”装上“减速带”,让反应更易沿“芳构化主路”进行。

实验室验证:转化率78%,副产物减少一半

在550℃、常压条件下,粉末混合的串联催化剂表现最优:丙烷初始转化率达78%,500分钟后仍保持73%;芳烃选择性稳定在60%,是无Zn催化剂的两倍;裂解副产物(C1-C2)从40%降至24%。更重要的是,产物中BTX芳烃占比超93%,重芳烃(C9+)仅5.5%,有效缓解催化剂积碳失活问题。

对比不同Zn含量发现,1.0 wt%是“黄金比例”:Zn太少(0.5%)则酸调节不足,副产物仍达23.5%;Zn过多(2.0%)会减少活性位点,导致转化率跌至64%。

应用前景:页岩气制芳烃的“绿色钥匙”

该研究首次明确了Zn物种在PDA反应中的“结构-活性关系”,为设计高效催化剂提供了普适性指导。未来,通过优化Zn含量和催化剂耦合方式,有望进一步降低工业成本,推动页岩气资源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

来源: 化学工程前沿FC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