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顽固”的CO₂分子乖乖“变身”为高价值化学品?我国科研团队找到新突破口——通过调控氧化锌(ZnO)催化剂的“晶体面孔”,让其表面氧空位数量翻倍,从而将CO₂与环氧化物反应生成环状碳酸酯的产率提升53%。这项研究首次揭示了ZnO晶面取向与催化性能的关系,为设计高效CO₂转化催化剂提供了新思路。相关成果发表于《Frontiers of Chem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碳中和“拦路虎”:CO₂转化效率低、催化剂“短命”

CO₂是主要温室气体,也是潜在的碳资源。将其转化为环状碳酸酯等化学品,既能减排又能创造经济价值,被视为碳中和的重要路径。但CO₂分子极其稳定,反应需高温高压,且传统催化剂存在两大痛点: homogeneous催化剂(如离子液体)活性高但难回收,多相催化剂(如金属氧化物)易分离却活性不足。

ZnO作为低成本金属氧化物,近年崭露头角,但其催化性能“飘忽不定”。研究发现,这与ZnO晶体表面的“面孔”——晶面密切相关。不同晶面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就像不同形状的“吸附口袋”,能捕获的分子种类和数量大相径庭。此前,ZnO晶面如何影响CO₂环加成反应,一直是未解之谜。

给ZnO“整容”:纳米片比纳米棒多“抓”55%氧空位

内蒙古工业大学团队通过水热法,制备出两种ZnO催化剂:一种是片状(P-ZnO),表面主要暴露(002)晶面;另一种是棒状(R-ZnO),以(100)晶面为主。电子顺磁共振(EPR)测试显示,P-ZnO的氧空位(表面缺失氧原子的“活性抓手”)数量达4.34×10¹⁵ spins,比R-ZnO(1.95×10¹⁵ spins)多55%。

为何(002)晶面氧空位更多?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显示,(002)面形成氧空位的能量仅3.07 eV,比(100)面(6.02 eV)低近一半。就像(002)面的氧原子“座位”更宽松,更容易空出来,自然形成更多“抓手”。这些“抓手”对CO₂吸附能力更强:(002)面吸附能为-0.34 eV,是(100)面(-0.09 eV)的3.8倍,意味着能“抓牢”更多CO₂分子参与反应。

实验室实测:产率64.7%,7次循环仍“在线”

在130℃、2 MPa反应条件下,P-ZnO催化环氧氯丙烷与CO₂反应生成环状碳酸酯的产率达64.7%,远超R-ZnO的42.3%。更关键的是稳定性:P-ZnO循环使用7次后产率仍有47.6%,而R-ZnO在6次循环后就降至30.7%。

研究发现,催化剂“疲劳”主因是氧空位减少。循环后P-ZnO的氧空位浓度下降36.3%,但因初始“库存”足,仍能维持活性。此外,P-ZnO对含卤素的环氧化物(如环氧溴丙烷)表现突出,产率超90%,显示出良好的底物适应性。

应用前景:低成本催化剂助力“绿碳”经济

该研究为CO₂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方案。未来通过调控催化剂晶面和氧空位,有望开发出高效、稳定的非均相催化剂,降低环状碳酸酯的生产成本。环状碳酸酯是锂电池电解液、医药中间体的关键原料,需求旺盛,这项技术的产业化将推动“绿碳”经济发展。

来源: 化学工程前沿FC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