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碳中和的背景下,如何将“温室气体”CO2转化为高价值化学品成为科研热点。我国科研团队发现,通过调控氧化锌(ZnO)催化剂的“表面表情”——即暴露不同晶面,可显著提升CO2与环氧化物反应生成环状碳酸酯的效率。其中,暴露(002)晶面的ZnO纳米片催化剂,因表面氧空位浓度是传统纳米棒的2.2倍,将环状碳酸酯产率从42.3%提升至64.7%,且在7次循环使用后仍保持较高活性。相关成果发表于《Frontiers of Chem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2转化的“卡脖子”难题:催化剂效率低、稳定性差

CO2分子性质稳定,将其转化为有用化学品需高效催化剂。环状碳酸酯是重要的CO2转化产物,广泛用于锂电池电解液、医药中间体等领域,但其合成常面临反应条件苛刻、催化剂分离难等问题。传统 homogeneous催化剂(如有机胺、离子液体)虽活性高,但难以回收;多相催化剂如金属氧化物虽易分离,却存在活性位点少、稳定性不足的缺点。

ZnO作为一种低成本、环境友好的金属氧化物,近年被发现具有催化CO2环加成反应的潜力。但此前研究未关注其“晶面效应”——即晶体表面原子排列方式(晶面)对催化性能的影响。就像不同朝向的“表面口袋”,能吸附的分子种类和数量不同,晶面可能是调控催化剂活性的关键“密码”。

给ZnO“换张脸”:纳米片vs纳米棒,氧空位差两倍

内蒙古工业大学团队通过简单水热法,制备出两种不同“长相”的ZnO催化剂:一种是片状(P-ZnO),主要暴露(002)晶面;另一种是棒状(R-ZnO),主要暴露(100)晶面。通过电子顺磁共振(EPR)等技术发现,P-ZnO表面的氧空位(催化剂表面缺少氧原子的活性位点,相当于“吸附抓手”)数量达4.34×1015 spins,是R-ZnO(1.95×1015 spins)的2.2倍。

为何(002)晶面氧空位更多?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揭示,(002)面形成氧空位的能量仅3.07 eV,远低于(100)面的6.02 eV——就像(002)面的“氧原子座位”更容易空出来,自然形成更多“吸附抓手”。这些氧空位能高效吸附并激活CO2分子:CO2在(002)面的吸附能为-0.34 eV,是(100)面(-0.09 eV)的近4倍,意味着(002)面能“抓牢”更多CO2,为反应提供充足原料。

实验验证:产率提升53%,7次循环仍稳定

在130℃、2 MPa反应条件下,P-ZnO催化环氧氯丙烷与CO2反应生成环状碳酸酯的产率达64.7%,较R-ZnO(42.3%)提升53%。更重要的是,P-ZnO表现出优异的稳定性:经过7次循环使用,产率仍保持47.6%,而R-ZnO在6次循环后产率已降至30.7%。

研究发现,催化剂失活主因是氧空位减少——循环使用后,P-ZnO的氧空位浓度下降36.3%,R-ZnO下降30%。这提示未来可通过“补空位”策略(如高温还原处理)恢复催化剂活性。此外,P-ZnO对不同环氧化物均有催化效果,尤其对环氧氯丙烷、环氧溴丙烷等含卤素的环氧化物,产率可达90%以上。

应用前景:为“绿碳”技术提供新路径

该研究首次揭示了ZnO晶面与氧空位、催化活性的关系,为设计高效CO2转化催化剂提供了新思路。未来,通过调控催化剂晶面和氧空位浓度,有望开发出低成本、高稳定性的非均相催化剂,推动CO2资源化利用走向工业化。

来源: 化学工程前沿FC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