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无人机群在复杂环境中追踪多个移动目标时,不同传感器可能给同一目标分配不同“身份标签”,导致跟踪数据“混乱”。我国科研团队提出的新型标签匹配算法,通过精准比对这些“身份标签”,在目标检测概率低至0.3时仍能保持稳定跟踪性能,较传统方法降低最优子模式分配(OSPA)误差,且计算效率提升显著。相关成果发表于《Frontier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Electronic Engineering》。

分布式跟踪的“身份混乱”难题:标签不统一导致数据融合失效

多目标跟踪(MTT)是无人机巡检、交通监控、战场侦察等场景的核心技术,需同时估计目标数量和运动状态。在分布式传感器网络中,每个传感器独立生成目标标签(如同给目标发“身份证”),但不同传感器可能给同一目标分配不同标签——比如传感器A称某目标为“001”,传感器B可能称其为“002”。这种“身份混乱”会导致数据融合时目标被重复计数或漏检,尤其在目标检测概率低(如受遮挡、远距离导致传感器难以捕捉)时,传统方法跟踪误差会显著增大。

现有解决方案如基于广义协方差交集(GCI)的标签匹配,需计算复杂的概率密度分数幂,在低检测概率下不仅计算量大,还容易匹配错误。如何让传感器网络“统一目标身份”并高效融合数据,成为分布式多目标跟踪的关键挑战。

给目标“精准身份比对”:AA标签匹配算法的创新设计

哈尔滨工业大学团队提出的“算术平均标签匹配(AALM)”算法,从两个方面破解难题:

首先,用AA散度衡量标签差异。算法将不同传感器的目标标签视为“待比对的身份信息”,通过计算算术平均(AA)散度——一种衡量数据差异的指标——量化不同标签对应目标的相似度。例如,当两个传感器检测到的目标位置、速度分布越接近,AA散度越小,说明它们很可能是同一目标,标签应匹配。

其次,四阶段融合确保数据完整。融合过程分为“预融合(初步匹配标签并融合概率密度)、标签确定(根据存在概率选择最终标签)、posterior补全(添加未参与匹配的标签)、唯一性检查(确保标签无重复)”。这好比快递分拣:先按地址匹配包裹(预融合),确定收件人姓名(标签确定),补充遗漏包裹(posterior补全),最后检查是否有重名(唯一性检查),确保每个目标只有一个“身份ID”。

实验室验证:低检测概率下误差更低、速度更快

在含7个传感器、6个移动目标的仿真场景中,新算法与传统方法展开对比:

  • 低检测概率优势显著:当目标检测概率降至0.3(即传感器仅30%概率能捕捉目标),AALM算法的OSPA误差(衡量跟踪精度的指标)较基于GCI的标签匹配方法降低,且目标数量估计更接近真实值。而传统方法在低检测概率下,目标数量估计误差会增大30%以上。
  • 计算效率提升:由于避免了GCI融合中的复杂幂运算,AALM算法的平均执行时间较传统方法缩短,且在检测概率变化时(0.3~0.99),计算时间保持稳定,不会因目标难检测而增加运算负担。
  • 分布式与集中式均适用:无论是分布式传感器网络(各节点仅与邻居通信)还是集中式融合(一个中心节点处理所有数据),AALM算法均表现出稳定性能,尤其在分布式场景下,经过1次共识迭代即可接近集中式融合精度。

应用前景:从战场监控到智能交通

该算法为复杂环境下的多目标跟踪提供了新工具。未来,在战场多无人机协同侦察中,可精准追踪敌方移动目标;在智能交通系统中,即便部分摄像头被遮挡,仍能稳定识别多辆车的行驶轨迹。研究团队表示,下一步将探索算法在动态传感器网络(如传感器移动部署)中的适应性,进一步扩展应用场景。

来源: 信息与电子工程前沿FIT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