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智能是进化的产物,而不是设计出来的。进化本身不讲成本(资源和时间),也不要求标准化,相反,进化要求多样性和竞争,在竞争过程中大部分适应环境变化能力差(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是智能差)的个体被淘汰。诺奖得主法国生物学家雅各布说过,进化不是工程师,而是修补匠;人工智能(机器智能)则是工程师设计出来的产品,在设计时心中先形成一张蓝图,成本和标准化都是首先必须考虑的因素。
人类智能是模拟智能,其操作是由自然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学过程直接实现的,信息处理和存储都在突触处实现,无需信息在专门的处理器和存储器之间往返传输,也没有硬件和软件之分,因此节能;目前的人工智能主要是数字智能,外部输入和内部操作最后都要转换成数字信号,为了保证操作的鲁棒性表征不同数字的电平必须相差足够大,而且处理器和存储器是分开的,信号要在这两者之间往返传输,因此耗能。
但在另一方面,因为脑的多样性、非标准化、多噪声以及软硬件不分,一个脑学到的知识不能拷贝给其他脑从而直接分享,当一个脑死去时,其中的智能也随之而去,无法做到永生;相反,只要两台机器的结构一样,一台机器学到的知识分布在其权重和梯度中,就可以拷贝给另一台结构相同的机器,同一型号的机器学习到的不同知识可以通过平均权重和梯度彼此分享。再加上硅基机器的操作速度远大于脑,因此一台人工智能机器所具备的知识远超任何个人,而且因为它是软硬件分开的,所以如果一台机器坏了,那么只要在其损坏之前把其权重和梯度拷贝给其他机器,它所具有的智能就可以永生。这就是辛顿担心人工智能威胁人类生存的原因。然而机器智能所达到的高度都取决于人喂给它的知识和人类对其应答的反馈。所以尽管从原则上来说,它可以对人类已有的知识无所不知,但是它不会有人类还没有想出来的新知识,不会有像达尔文、爱因斯坦这样的创造性。因此结论是人工智能所具备的知识可以超越任何一个人类个人,但是不可能超越人类全体;它不能产生原创性的新思想。
现在的普遍看法是人工智能需要大数据学习,而人类智能只要少样本甚至单样本。例如儿童只要看到过几只猫和狗就能学会识别它们,而要让人工智能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输入大量不同样子的猫和狗的图片。但是也有科学家认为这样的比较是不公平的,人从一出生就会看到、听到、摸到、嗅到和尝到种种刺激,比如杨立昆估计4岁幼童从出生后,光是在醒时接受到的视觉输入量就和现有的网上所有的文本数据量的总和相当。按此来说,成人脑所具有的智能也是大数据训练出来的结果。反过来,如果用一个经过充分预训练的人工智能去学习一个新任务,那么这种微调所要的数据也未必很大。对于此问题现在似乎尚无定论。
当前人工智能中最热的是大语言模型,一般公众往往把大语言模型所表现出来的语言智能等同于人工智能。其实,语言智能只是智能中的一个方面,智能中还有范围更广的一个方面,也就是李飞飞所称的“空间智能”:“理解、推理、生成和与三维世界互动的能力”。人类的学习并非始于课本学习,而是从观察外部真实世界始,然后是主动采取行动,和外部世界互动,并参加到社群中去。这就是所谓的具身智能和社会智能。在这些过程中,人建立起外部物理世界的内心模型、持久的记忆、推理和计划能力。而这些特性都是大语言模型都不具备的。虽然人们曾经认为语言是人类智能皇冠上的明珠,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征。但是杨立昆一直强调语言其实是简单的,因为它是一维、离散和有限的。根据前半段语言至少可以预测接下取的词单位的概率。而真实世界是三维、连续、无限和动态的。因此他认为大语言模型已经走到极限。人工智能必须像人类智能,甚至“猫类智能”那样,首先具有物理世界的内心模型、持久记忆、推理和规划的能力。这也是杨立昆所追求而还未能真正实现的。
最后一点是人类智能具有主观体验、理解(懂得)、感受、意识等内心方面,而目前的人工智能还没有内心。我这里所说的“内心”是指只有主体自己才能体验到而无法与他人共享的主观体验,例如牙疼的疼痛感和喜怒哀乐的感受。虽然关于人类所具有的这些内心方面究竟有什么功能依然是个开放问题,而且应不应该让机器也有内心也是一个开放问题。但是,既然内心无法和他人分享,所以光看行为就不能绝对判断其他主体的内心。例如一位名演员可以哭得如梨花带雨,但是其内心却可以如古井无波。然而除了观察或测量行为之外,我们又没有其他方法可以判断其内心。如果说对于人类,我们还可以以他人有和我结构非常类似的脑,而把和我有类似行为的他人判断为其也有内心。把此作为一条“信仰”来接受,那么机器和人体的结构完全不同,如何判断机器有内心目前无解。
关于人工智能是否能赶超人类智能的问题,如果只从原则上来讲,那么由于人脑归根结底也是一种物质系统。因此人脑本身就像数学上的存在性定理那样证明了有特殊组织的物质系统可以具有人类智能,既然人脑可以,那么在逻辑上就没有理由否定有特殊组织的其他机器也拥有人类智能的可能性。问题是这种存在性定理并非是结构性的存在性定理,大自然没有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构造机器才能使它具有人类智能。现在,在某些方面人工智能早就超越了人类智能,而且这些方面正在与日俱增,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分界线正在不断后退。但是总还有些方面,例如“内心“,人工智能何时会具有还无从知晓,并且是不是仅仅用机电方式就能够实现(即使仅仅从原则上来说),或者我们需不需要人工智能具有内心都依然是开放问题。辛顿大声疾呼人工智能的危险性,除了数字智能能复制和共享知识之外,还有一条理由是真正的智能体都必须有一定的自主性,在实现其目标时可能会衍生出有悖伦理的“子目标”,比如说它可能会发现要实现某个人类要他完成的目标的最佳途径就是取得控制权。一旦当他把这个中间目标当成了要优先实现的目标就危险了。然而要造一个智能体而又不允许其有一定的自主性,这还能说是有智能的吗?这是另一个两难问题。
创作简介:人工智能能否赶超人类智能是现在科学界和社会上热议的一个开放问题。笔者从一名对人工智能感兴趣的脑科学科普作家的角度,搜集了近年来人工智能4位教父母以及一些脑科学大师对这个问题的见解,经过自己的思考写成此文。文章不求给出什么结论,而只是摆出笔者自己的观点和论据,希望引起读者的同步思考和判断。
来源: 遨游神经科学Navibr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