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是否是天赐的礼物?”这是一个跨越时代的哲学命题,犹如星空中闪烁的星辰,令人遐想万千。古往今来,智者与愚者的故事交织,揭示了人类智慧的复杂性。聪明,似乎是宇宙赋予的特权,但它是否仅仅源于天生的潜力?还是后天的努力与经验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这场思维的探险中,我们将深入探索遗传与环境的交汇,揭示潜藏于聪明背后的奥秘,或许在每个灵魂深处,都有一颗星星在等待被点亮。
在历史长河中,许多学者曾对此给予过不同的答案。柏拉图认为,一个人是否聪明往往取决于灵魂中理性部分的强弱。他强调,尽管聪明是一种天赋,但教育在智力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不容忽视。天赋如同潜力,只有通过适当的教育和培养,个体才能发挥其天赋,塑造道德和理性,趋向智慧与真理。
亚里士多德也对智力与天赋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他区分了“智力”(nous)与“实践智慧”(phronesis),认为智力是人类思维和理解的基础,某些人天生具有更高的智力潜力,但同时,他强调后天努力的重要性,认为环境和教育在智力的实现中至关重要。他认为,尽管某些人可能天生聪明,但只有通过学习和实践,才能将这种潜力转化为真正的智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富有创造力的科学家们通过严谨的实验设计逐步揭示基因和环境对“聪明”的影响。他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基因和环境因素各自对聪明的贡献程度如何?究竟哪一个对智力的影响更大呢?
为了研究基因或环境对特征的贡献比例,科学家弗朗西斯·高尔顿(Francis Galton)在十九世纪首创了一种强有力的方法:对人类双胞胎的特征进行统计分析。
同卵双胞胎,即来自同一个受精卵的双胞胎,几乎在所有细胞中享有相同的基因。通过比较成千上万对同卵双胞胎的特定特征,研究者可以观察特定特征在每对双胞胎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判断该特征是否具有遗传效应。
这一方法可以应用于探讨基因对智力的影响程度。例如,如果我们比较任意两个人的智商(IQ)——这一衡量一般智力的指标,则其相关性为0(相关性是一种统计度量,范围从0到1,0表示无相似性,1表示完全相似)。而对于同卵双胞胎而言,这一相关性高达0.86,显示出显著的相似度,表示智力特征有遗传特性1。
然而,同卵双胞胎通常在相同的环境中成长,因此,同卵双胞胎更多地是揭示基因在特征中的贡献程度,而仅凭同卵双胞胎研究并不能帮助我们区分基因和环境的贡献,也就不能回答我们的问题。
幸运的是,人类群体中还有另一组可以让研究人员区分遗传和环境因素影响的对象:异卵双胞胎。这些双胞胎来自两个独立的卵子,分别由两个独立的精子受精,因此被称为双合子(dizygotic),他们的基因相似度为50%。然而,与同卵双胞胎一样,异卵双胞胎通常共享非常相似的产前和产后环境。因此,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在特征上的差异应当源于它们基因的50%的差异。
在探究基因对人类智力的影响实验中,研究者们发现异卵双胞胎之间智商得分的相关性为0.60。同卵及异卵双胞胎的IQ得分的相关性
为了更好地定量统计基因对特征的贡献程度,行为遗传学家使用“遗传度”一词来描述遗传差异对特征差异的贡献。遗传度被定义为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相关性的差异乘以2。因此,智商的遗传度为(0.86 − 0.60)× 2 = 0.52。粗略地来说,遗传差异大约占人类群体智商得分变化的一半,也就是说,智商是由遗传和除遗传外的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且贡献程度相当。
变得更加聪明是人类共同的梦想与追求,因此,在得知智力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之后,科学家们开始更加深入地探究决定智力的基因以及环境因素,以期在今后能通过科学方法使得人类变得更加聪明。
近年来,科学家们通过现代基因组分析技术,分析众多个体,以识别与智力相关的特定基因变异。研究者发现与神经元发育、突触形成和神经递质调节相关的基因会与认知功能和神经发展相关,与人的智力相关,同时,研究者们还发现智力水平并不是由一个基因决定的,而是由多个基因共同影响。即基因变异对智力的影响较小,但累积效应显著3,4。
除了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也会从多个层面影响智力,具体包括教育、环境刺激和心理健康等。首先,教育是提升智力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受教育的年限和教育质量与智力得分呈正相关5,系统的学习能够增强认知技能,然而,如果不接受系统的教育而完全依赖于出生时的拥有天赋,聪明的孩子也可能会成为现代伤仲永。此外,丰富的环境刺激,如图书、教育玩具和艺术活动,可以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6,7。同时,心理健康同样不可忽视,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会妨碍学习和记忆,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有助于提高智力表现。因此,为了让自己更加聪明,我们应当保持学习,有意识地处在一个更加丰富的环境,并维持良好的心情。
在探讨“聪明是否是天赐的礼物”这个问题时,我们发现智力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也受到环境、教育和个人努力的显著作用。虽然有些人天生具备较高的智力潜力,但通过良好的教育、丰富的生活经历和积极的心理健康,任何人都有机会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效果。因此,聪明不仅仅是与生俱来的天赋,更是后天培养和努力的结果。最终,每个人都可以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发掘和发展自己的潜力,成为自己生命中的“聪明”之人。
来源: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