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即脑卒中,是一类常见的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脑血管疾病,过去的研究与报道中,中老年人往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因而脑卒中也逐渐被人们认为是一类老年人特有的“年龄病”。
**青年脑卒中是指发生于18~45岁的脑卒中。**与老年人卒中发病率逐渐下降相反,年轻人卒中发病率则在不断增高,据报道,过去几十年间,全球每年有超过200 万年轻人患缺血性卒中,年轻人的卒中发病率增加高达40%。脑卒中的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作为社会主要劳动力的青年一旦发生脑卒中,不仅会对患者个人的身心健康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会为其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青年脑卒中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探讨青年脑卒中的发生与预防,让中风远离我们的青年。
“中风”是怎样发生的?
如果把大脑血管看作为一条条四通八达的马路,血液看作为装载运输物资的汽车。血管狭窄就是马路由宽阔大道变成了羊肠小道,原本多辆汽车同时运输的物资现在只能用一辆汽车单独运输,物资运送速率大大下降。
血管闭塞就是马路被石头或其他障碍物完全堵住,物资运送直接中断。
血管破裂就是马路的防护栏突然断开,原本应该在路上行驶的汽车直接冲出护栏撞向了路边,不仅物资无法送到,而且还会破坏马路周围的设施如脑细胞等。
因此,“中风”的发生就是大脑血管“马路”出现了狭窄、闭塞、破裂等问题,血液“汽车”所运送的物资即氧气与营养物质等无法到达所需区域,导致局部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性的物资短缺,从而引发的一系列相应临床症状。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约占脑卒中的70%。
“中风”有什么样的症状?
大脑是我们身体的“最高指挥官”,脑卒中一旦发生,不仅脑组织会出现损伤,脑损伤部位所控制的机体功能也会出现问题。脑卒中的症状复杂多样,卒中发生的部位不同产生的症状也不同,若患者突然出现以下任一症状时均应考虑卒中的可能:(1)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2)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3)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4)双眼向一侧凝视;(5)单眼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6)眩晕伴呕吐;(7)行走不稳;(8)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9)意识障碍或抽搐。
卒中症状的院前早期识别对其治疗与预后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全年龄段具有发生卒中风险的人均应牢记“BE FAST”口诀以迅速识别“中风”,“快”就是在挽救生命。BE FAST” 口诀:“B”是指平衡(Balance),平衡或协调能力丧失,突然出现行走困难;“E”是指眼睛(Eyes),突然的视力变化,视物困难,或者一过性黑蒙;“F”是指面部(Face),面部不对称,口角歪斜;“A”是指手臂(Arms),手臂突然出现麻木感或者无力感,通常出现在身体一侧;“S”是指言语(Speech),说话含混、不能理解别人的语言;“T”是指时间(Time),时间就是生命,如果以上任何一个症状突然发生,则有可能是卒中,应立刻拨打急救电话120,把握好最佳治疗时机。
年轻人易患“中风”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1)传统危险因素:传统危险因素是卒中的首要致病因素,包括行为因素(吸烟、饮酒、高钠饮食和体力活动不足)、代谢因素(高血压、高体质指数、高空腹血糖、高总胆固醇、高同型半胱氨酸、低肾小球滤过率)和环境因素。传统危险因素占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病因的80%,其中高血压占4%~11%、高胆固醇血症占12%~21%、糖尿病占4%~7%、吸烟占5%~16%、肥胖占4%~9%,与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相比,传统危险因素造成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甚至更高。
(2)颈动脉夹层颈动脉夹层是指颈动脉内膜撕裂导致血液流入管壁内形成壁内血肿,进而引起血管狭窄闭塞,形成动脉瘤样改变甚至破裂出血。颈动脉夹层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偏头痛、颈部创伤、感染等,某些低强度的特殊动作如咳嗽、擤鼻涕、颈部按摩、打球及瑜伽等也可能导致颈动脉夹层。颈动脉夹层发生率较低,但仍是青年卒中的重要病因, 占青年脑卒中发生原因的8%~25%。
(3)心房颤动房颤是心源性卒中最常见的病因,房颤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是普通人的4~5倍。近年来,巨大的工作生活压力、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及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使得年轻人房颤发病率逐渐升高,房颤发作时,心脏失去正常的收缩舒张功能,血液在心房内淤积并形成血栓,脱落的血栓会随着血液流向全身各处,血栓进入大脑堵塞脑部血管即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房颤时心房内形成的血栓体积较大,其堵塞血管时导致的脑损伤面积也较大,因而房颤所致的脑卒中也具有更高的致死率与致残率。心源性卒中在中老年卒中的比例一般<10%,但却占青年脑卒中病因的20%~ 33%
(4)妊娠期和产褥期妊娠期和产褥期,尤其是妊娠3个月到产后6个月,缺血性脑卒中的患病风险增加,妊娠相关卒中发生率约为12.2/10万,妊娠期发生卒中的原因包括围产期心肌病、产后脑血管病、羊水栓塞、妊娠期高血压(如子痫)等。卒中发生的原因仍不明确,可能与妊娠晚期生理高凝状态有关。
(5)口服避孕药口服避孕药是青年女性常用的避孕方法之一,避孕药中的雌激素可使促凝因子增加,抗凝因子降低,血小板黏附聚集增加,进而引发血液高凝状态并加重血栓形成;避孕药中的孕激素可增加静脉容积,降低血流量,起到“协同作用”导致血栓形成;避孕药中的激素也可影响糖和脂肪代谢造成代谢紊乱,以上因素均可促使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升高。
(6)毒品吸食据估计,年龄在15-64岁之间的人中有5%每年至少使用一次娱乐性毒品,在毒品吸食率较高的地区,毒品已成为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原因。毒品多通过诱发心源性栓塞、影响自主神经活动、产生高凝状态等导致卒中。研究显示,24 h内有可卡因吸食史可使卒中风险提高5.7倍。
怎样才能让“中风”远离我们?
青年卒中发病率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患上“中风”困于“中风”,要想远离“中风”,预防才是关键的第一步。卒中一级预防指南建议我们应围绕“生命八要素”进行生活方式与健康行为管理。
(1)健康饮食:推荐采用地中海饮食,地中海饮食已被证明可显著降低卒中风险,在与坚果和橄榄油结合食用的情况下,降低卒中风险效果更佳。
(2)加强运动: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锻炼、75分钟剧烈强度的锻炼或同等强度的锻炼,以降低卒中风险,同时也应避免过长时间的久坐不动行为。
(3)体重管理:推荐使用体重指数(BMI)和腰围来评估体重健康水平,BMI应保持在18.5~24.9之间,超过这一范围可通过饮食管理及增加运动来减重,必要时可考虑通过减肥手术减重。
(4)健康睡眠:建议成年人应确保每晚7~9小时的睡眠时长,不足7小时或超过9小时都会增加卒中风险。
(5)血糖管理:超重、肥胖或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无症状成年人应进行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筛查,以了解卒中风险。对于心血管风险较高或已确诊心血管疾病且HbA1c≥7%的糖尿病患者,使用GLP-1受体激动剂治疗可有效降低卒中风险。
(6)血压控制:对于年龄≥18岁的成年人,建议进行高血压筛查,以识别卒中风险升高且符合降压治疗条件的人群。对于ASCVD风险升高的2期高血压或1期高血压患者,建议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和降压药物治疗使血压<130/80 mmHg,以预防卒中。
(7)血脂管理:对于符合降脂治疗条件的患者(如20-75岁,LDL-C>190 mg/dL [>4.9 mmol/L],10年ASCVD风险≥20%,或10年ASCVD风险7.5%-20%且有≥1个风险增强剂),建议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以降低首次卒中风险。
(8)戒烟:戒烟是预防卒中最简单最有效的措施,无论吸烟多少年,戒烟后卒中风险都会显著下降。
来源: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