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患者最关注血肌酐、尿蛋白等指标的变化,这些指标的波动直接反映着肾脏的健康状态。其实,除了规范用药,调整饮食就能帮这些指标 “稳住阵脚”。做好以下两点饮食管理,比盲目追求偏方或过量吃药更有效,能从源头减轻肾脏负担,让肾功能更稳定。
第一点:蛋白 “精准吃”,不多不少护肾脏
蛋白质是维持身体正常运转的必需营养素,但对肾病患者来说,蛋白质的摄入需要 “精准把控”,既不能多也不能少。这是因为肾病患者的肾脏 “过滤能力” 下降,吃太多蛋白质会导致代谢产生的肌酐、尿素氮等废物增多,加重肾脏的排泄负担,就像让本就疲惫的 “过滤器” 超负荷工作;而吃太少又会导致肌肉分解,肌肉中的肌酸代谢后会使血肌酐升高,反而让指标恶化,还可能引发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
那么,蛋白质到底吃多少合适?一般来说,肾病患者每天按 “每公斤体重 0.8-1 克” 摄入优质蛋白刚好。以60 公斤体重的人为例,每天 1 个鸡蛋(约 6 克蛋白)+50 克瘦肉(约 10 克蛋白)+200毫升低脂奶(约 6 克蛋白),就能满足全天的蛋白质需求,无需额外 “大补”。这个量既能提供身体必需的氨基酸,又不会给肾脏添负担。
在蛋白质的选择上,要优先选 “好消化、低负担” 的优质蛋白,比如鸡蛋、鱼肉、鸡胸肉、低脂奶等。这些食物中的蛋白质氨基酸组成与人体需求接近,吸收利用率高,产生的代谢废物少。相比之下,加工肉(如香肠、罐头、午餐肉)不仅蛋白质质量差,还含有大量盐和磷添加剂,会加重肾脏负担;肥肉中的高脂肪则可能引发血脂升高,间接影响肾脏血流,都要尽量少吃。
烹饪方式也有讲究:肉类建议先焯水再烹饪,焯水能去除部分嘌呤和杂质,减少代谢废物;避免油炸、红烧,最好采用清蒸、水煮、凉拌等方式,比如清蒸鱼、水煮蛋、凉拌鸡胸肉,既能保留营养,又能减少油脂摄入。还要记住 “分散吃” 的原则,把全天的蛋白质分配到三餐中,比如早餐吃鸡蛋和牛奶,午餐吃瘦肉,晚餐吃鱼,别一顿吃太多,让肾脏均匀 “工作”,避免短时间内负担过重。
第二点:控盐又控磷,给肾脏 “减压力”
高盐和高磷饮食是肾病进展的 “加速器”,做好控盐控磷,能直接减少肾脏的 “工作量”,让血肌酐、尿蛋白等指标更稳定。
高盐饮食会导致身体水钠潴留,血压升高,而高血压会像 “无形的锤子” 反复冲击肾小球,迫使肾脏 “加班” 过滤血液,导致尿蛋白增多,加速肾功能恶化。肾病患者每天盐摄入量别超过 5 克(约一啤酒瓶盖的量),这个量不仅包括炒菜时放的盐,还包括酱油、蚝油、鸡精等调料中的 “隐藏盐”——10 毫升酱油的含盐量就相当于 1 克盐,放多了很容易超标。可以用天然调料替代部分盐,比如炒菜时加香草、蒜末、柠檬汁提味,凉拌菜放少许醋和葱花增香,既能减少盐的用量,又能让饭菜有味道。同时要远离腌菜、酱肉、咸鱼等加工食品,哪怕尝一口腌黄瓜,都可能让一天的盐量超标,必须严格控制。
控磷同样重要,高磷食物会加速肾功能恶化,还可能引发皮肤瘙痒、血管钙化等并发症。很多人不知道,食物中的 “隐形磷” 最容易被忽视:熬汤时,肉类和骨头中的磷会大量释放到汤里,浓肉汤的磷含量是肉本身的 5 倍以上,喝一碗就相当于 “喝磷水”;坚果(如杏仁、核桃)、干货(如香菇、木耳)经过脱水后,磷含量也会浓缩,10 颗杏仁的磷含量就可能超过 100 毫克;加工食品(如方便面、饼干)中添加的磷酸钠、焦磷酸钠等添加剂,吸收率高达 90% 以上,对肾脏伤害更大。控磷要避开这些 “雷区”,选低磷主食(如大米、小米、藕粉),吃零食前看营养成分表,坚决避开含 “磷酸钠”“焦磷酸钠” 的产品。
做好蛋白 “精准摄入” 和 “控盐控磷” 这两点,能从饮食源头减少肾脏的负担和损伤,让血肌酐、尿蛋白等指标更稳定。对肾病患者来说,饮食调理是疾病管理的基础,它不像药物那样能快速见效,但长期坚持下去,能让肾脏慢慢 “轻松” 起来,为肾功能的稳定提供坚实保障。记住,肾病管理没有捷径,把饮食细节做到位,就是对肾脏最好的保护。
来源: 医路肾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