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如果我能早点把血压降下来,是不是就不用透析了?”65 岁的张叔拿着尿毒症诊断书,握着医生的手止不住发抖。在肾科门诊,这样的场景每周都在上演 —— 明明有机会延缓病情进展,却因忽视了一个关键动作,硬生生把肾脏 “熬” 到了衰竭。这个被无数患者忽视的动作,就是将血压精准控制在 130/80mmHg 以下。对慢性肾病患者来说,这组数字不是简单的指标,而是守护肾脏功能的 “生命线”。
血压高一点,肾脏 “老” 得快一点
慢性肾病患者的肾脏,就像一台长期负重运转的机器,而高血压就是加速它老化的 “催化剂”。研究数据显示,慢性肾病患者的血压每升高 10mmHg,进入透析的风险就会增加 20%;如果血压长期超过 140/90mmHg,肾功能恶化的速度会比血压达标的患者快 3 倍。这是因为肾脏里的肾小球就像一个个微小的 “滤过器”,正常情况下依靠稳定的血压完成血液过滤。当血压持续升高时,肾小球会被迫处于 “超压工作” 状态,就像被过度拉伸的渔网,网眼逐渐变大、破损,蛋白质、红细胞等有用物质漏出到尿液中,而代谢废物却排不出去。久而久之,肾小球的滤过功能会像被拉坏的渔网般逐渐崩溃,肾功能不可逆地衰退。
更可怕的是,多数高血压肾病患者早期毫无症状。52 岁的李阿姨确诊慢性肾病时,肌酐已高达 400μmol/L,她含泪回忆:“我年轻时总觉得头晕了才量血压,平时根本不关注,后来才知道高压 140、低压 90 早就超标了!” 肾脏是个 “沉默的器官”,即使肾小球已有 50%受损,身体也可能没有明显不适;等到出现乏力、浮肿、夜尿增多等症状时,肾功能往往已损失 70% 以上,此时再控制血压,效果也大打折扣。这也是为什么医生反复强调:“对肾病患者来说,没症状不代表没危险,血压超标就是最该警惕的‘隐形杀手’。”
肾病患者的血压目标:比普通人更 “严格”
很多患者疑惑:“我的血压140/90mmHg,医生说正常,怎么肾科医生却让我降到 130/80mmHg?” 这是因为肾病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本就比普通人更严格。普通成年人血压达标值是低于140/90mmHg,但对慢性肾病患者(尤其是伴有蛋白尿的患者),血压需要控制在 130/80mmHg 以下,才能有效减轻肾小球的 “压力负荷”,延缓肾衰进展。
要达到这个目标,单靠一种降压药往往不够。肾科医生通常会采用 “联合用药” 方案,比如沙坦类药物(如缬沙坦、氯沙坦)联合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沙坦类药物不仅能降压,还能减少尿蛋白、保护肾小球滤过膜,是肾病患者的 “首选药”;钙通道阻滞剂则能扩张外周血管,增强降压效果,两者搭配既能精准控压,又能兼顾护肾。但要注意,降压药需长期规律服用,哪怕血压暂时正常也不能擅自停用 —— 突然停药会导致血压反跳升高,对肾脏的冲击比持续高血压更严重。
现在行动还不晚,做好这 4 点稳住血压
控制血压不是 “一次性任务”,而是需要长期坚持的 “护肾习惯”。只要从现在开始行动,即使肾功能已有轻度损伤,也能延缓甚至避免透析。
第一,每天早晚自测血压并记录。建议在早上起床后(空腹、未服药前)和晚上睡前各测一次,每次测量前休息 5 分钟,保持情绪稳定。用电子血压计测量更方便,记录下收缩压、舒张压和测量时间,下次就诊时带给医生参考。通过记录能及时发现血压波动,比如冬天血压偏高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剂量。
第二,严格控盐,每天不超 5 克。高盐饮食会导致水钠潴留,让血压 “居高不下”。肾病患者要远离咸菜、腌肉、酱菜等腌制品,100 克腌黄瓜的含盐量就可能超过 3 克;加工食品(如香肠、方便面)中的 “隐藏盐” 也要警惕,购买时看营养成分表,选 “低钠” 款。炒菜时用香草、柠檬汁替代部分盐,既能减少盐摄入,又能让饭菜有味道。
第三,千万别擅自停用降压药。有些患者觉得 “血压正常了就不用吃药”,这是极大的误区。降压药的作用不仅是降血压,更能保护肾脏,一旦停药,血压反弹可能引发肾小球滤过压骤升,加速肾损伤。即使出现头晕等低血压症状,也应先咨询医生,在指导下调整剂量,而非直接停药。
第四,定期查 24 小时尿蛋白定量。血压控制得好不好,不能只看血压数值,还要看尿蛋白是否减少。尿蛋白是肾小球受损的 “晴雨表”,若血压达标但尿蛋白仍高,可能需要调整治疗方案。建议每 3-6 个月查一次 24 小时尿蛋白定量,及时掌握肾脏的 “工作状态”。
“我们科有位患者,确诊慢性肾病后坚持控压 12 年,血压始终稳定在 125/75mmHg 左右,现在肌酐还稳定在 150μmol/L,完全不用透析。” 肾科医生的话让许多患者看到希望。肾脏其实很 “倔强”,它的代偿能力远超想象,哪怕只剩 30% 的功能,只要控制好血压、减少损伤,依然能为你工作几十年。
别让 “等严重了再治” 成为终身遗憾。对慢性肾病患者来说,控住血压,就是握住了肾脏的未来。从今天起,认真测血压、按时吃药、管好盐瓶,让肾脏在安稳的 “压力环境” 中工作,才能离透析远一点,离健康近一点。
来源: 医路肾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