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山东烟台市一名12岁男孩在39℃高温下完成400米体测后不幸倒地身亡,这一悲剧不仅夺走了年轻的生命,更摧毁了一个家庭的希望。

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提醒:夏日高温频发,中暑成为威胁儿童健康的常见隐患。由于儿童生理特点特殊,中暑绝非小事,家长们必须掌握科学的识别、急救与预防方法,为孩子筑牢夏日健康防线。

为什么儿童更易中暑?

儿童因生理发育尚未成熟,成为中暑的高危人群,具体原因包括:

1.产热相对更高:儿童基础代谢率高于成人,身体产生的代谢热量更旺盛,在高温环境下易出现热量蓄积。

2.体表面积占比大:儿童体型较小,相对体表面积(体表面积/体重)比成人大,受周围高温环境的影响更直接,热量更易侵入体内。

3.散热能力不足: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皮肤汗腺功能不成熟,汗液分泌和蒸发效率低,无法及时将体内热量排出。

4.自救能力缺失:低龄儿童(尤其是婴幼儿)无法清晰表达“热”“渴”等不适,也不能自主采取避暑措施,容易延误干预时机。

哪些情况下儿童容易出现中暑?

1.环境因素

①高温高湿天气:气温>32℃,湿度>60%,汗液蒸发受阻,身体无法有效降温,会使体温飙升。

②密闭空间滞留:如车内、无空调的房间。

③突发热浪适应不足:突然暴露于高温天气,身体短期难以适应,容易引发中暑。

2.活动与身体状态影响

①剧烈运动。

②基础疾病或服药。

③穿着不当。

3.水分与电解质失衡

①饮水不足。

②仅补水不补盐。

怎样识别中暑及判断严重程度?

1.中暑的症状:在高温、高湿环境暴露后,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发热、抽搐、甚至昏迷等症状。

2.中暑可分为三个阶段:

①先兆中暑:有中暑症状,体温正常或略升高,没有意识障碍及器官损伤。

②轻型中暑:体温明显升高,有脱水表现,无意识障碍及器官损伤。

③重型中暑(热痉挛、热衰竭及热射病):可有抽搐、意识障碍,伴有高热、多脏器功能障碍。

儿童中暑了怎么办?

如果发现儿童有中暑症状,应采取“一搬、二降、三补、四转”的原则进行处置。

1.搬运

迅速将患儿搬离高温现场,移至通风阴凉处,条件允许者可移至空调房。可将患儿放在凉爽的地面上,或者放在睡垫、睡袋等隔热材料上,可以减少地面的热传导。松开或脱掉紧身衣物。婴儿出现焐热综合征时,应立即迅速解开包被降温,及时更换被汗水浸湿的衣被。

2.降温

迅速将患儿移至通风阴凉处,先用温水,再用冷水擦浴全身,擦浴时可在额头、双侧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大动脉走行浅表处放置冰袋,并使用风扇增加对流散热。对于年龄较大、意识清楚的儿童,可采用洗澡浸泡的方法。降温过程中可不断按摩四肢,保证循环通畅,切忌降温力度过猛。

退热药物,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对于中暑这类由体温调节功能失常所引起的高热无效,应避免使用。

3.补水

儿童中暑常伴有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应少量、多次给孩子喝一些常温的水或电解质饮料,一次不要喝过多,否则易引起恶心、呕吐等症状。

4.转运

对于重型中暑儿童,应立即就近就医。

儿童中暑怎么预防?

中暑是可完全预防的,提高社会和家庭对儿童中暑相关风险因素的认识及中暑预防知识的普及,可以有效降低儿童中暑的发生率。

1.加强中暑的科普教育

利用多种方式向社会普及预防婴幼儿及儿童中暑知识,提高防范意识,避免中暑发生。

2.识别儿童中暑的易感人群

应筛选出儿童中暑的易感人群(合并基础疾病或正服用特殊药物),对高温高湿环境下的中暑易感儿童,应加强监护,减少暴露时间,降低活动强度。

3.环境因素的风险评估

高温高湿环境下儿童开展训练或活动应注重环境因素的风险评估,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和群体身体素质。

4.高温气候条件下的活动注意事项

高温高湿环境下活动的儿童,应保证充分的饮水,以冷电解质饮料或水为宜,避免含酒精、糖分过高及冷冻饮料。同时应保证良好的休息,调整活动时间与休息时间的比率,以匹配环境条件和活动强度。

5.衣着与装备

高温高湿环境下,儿童的衣物应轻便透气,可选择浅色衣物,及时更换汗湿衣物。婴幼儿穿着应单薄透气,建议选择轻薄包被,切忌捂住婴幼儿口鼻。

儿童的健康与安全需要全社会共同守护。夏日高温虽猛,但只要掌握科学的防治知识,提前做好预防,就能有效避免中暑悲剧的发生,让孩子安全度过炎炎夏日。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 儿科 徐亚丽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92)

来源: 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 儿科 徐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