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生是个资深“生腌爱好者”,皮皮虾蘸酱、醉蟹、生蚝刺身是他的心头好。可最近,他突然变成了“小黄人”——眼白发黄、皮肤泛黄、连尿液都浓得像茶水颜色,还伴随着乏力、腹痛、食欲全无。经医院诊断,他患上急性戊型肝炎,罪魁祸首是他钟爱的生腌海鲜。

一、戊型肝炎:被忽视的“食源性杀手”

戊型肝炎病毒(HEV)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常见于被污染的水源或食物。而生腌海鲜(如醉蟹、生蚝、皮皮虾等)因未经高温烹饪,极易携带病毒。研究显示,我国沿海地区戊肝病例中,约30%与食用生腌或未煮熟的海产品有关。

高危行为:

1.生食或半生食贝类、虾蟹等海鲜。

2.处理生鲜后未彻底洗手。

3.饮用被污染的生水。

二、为什么生腌海鲜风险高?

1. 病毒藏身地

甲壳类、贝类海鲜生活在浅海区域,易接触被污水污染的泥沙,体内富集病毒的能力极强。例如,一只生蚝过滤的水量可达每天40升,可能浓缩水中99%的病原体。

2. 生腌无法灭活病毒

酒精、醋、芥末等腌料并不能有效杀灭HEV病毒,只有持续煮沸1分钟以上才能确保安全。

三、戊肝的“黄牌警告”症状

初期症状类似感冒(乏力、食欲差、恶心),容易被忽视。但一旦出现以下表现,需立即就医:黄疸(眼白、皮肤发黄)、浓茶色尿液、右上腹隐痛、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关节痛。

危险人群:孕妇、老年人、慢性肝病患者感染后易发展为重症肝炎,甚至危及生命!

四、防戊肝记住“三不两要”

不贪生:海鲜务必煮熟煮透。

不喝生水:野外水源、未经消毒的井水风险高。

不分食:生熟砧板、餐具分开使用。

要洗手:处理食材前、如厕后严格洗手。

要疫苗:高风险人群(畜牧从业者、旅行者)建议接种戊肝疫苗。

五、万一中招怎么办?

1. 立即就医:通过血清学检测确诊(抗-HEV IgM阳性)。

2. 居家隔离:发病后3周内粪便仍可能排毒,需避免传染家人。

3. 对症治疗:多数患者可自愈,重症需住院护肝。

生腌的“鲜”背后藏着健康风险!享受美食的同时,请选择安全的烹饪方式。如果出现可疑症状,请及时到消化内科或感染科就诊,别让“小黄人”找上门!

来源: 温州市护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