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提出,到2030年,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科学普及,言之有据。为保证肿瘤知识科普的权威性和严谨性,中国抗癌协会依托《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即CACA指南,按照疾病“防筛诊治康”的全流程管理体系,连续四年撰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以CACA指南核心观点为创作源,全面推进我国肿瘤防治权威科普创作和推广。

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的主题为“CACA指南,我知你知,全程管理,全息发力”。中国抗癌协会组织专家编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覆盖28个瘤种、41个技术,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为大家分享核心知识,摘取部分内容,供参阅使用。

问题11:目前有哪些治疗胃癌的高新技术?

核心观点:腹腔镜和机器人手术在胃癌治疗中具有良好前景。

观点解读: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对患者身体的创伤更小。手术切口小,对周围组织的损伤也少,所以患者术后疼痛更轻,恢复时间更短,能更快地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减少住院时间,降低身体和经济负担。比如患者术后能更快地下床活动,更早地进食。

机器人手术系统的机械臂能实现更精准的操作。在手术过程中,可以更精确地切除肿瘤组织、清扫淋巴结,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正常组织的伤害,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治疗效果。就像在狭小空间里,机械臂能更灵活、准确地完成操作。

随着技术不断进步,腹腔镜和机器人手术在胃癌治疗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不过目前还面临一些技术难题,比如机器人手术的操作流程还没有统一规范,这需要科研人员和医生不断研究改进,以充分发挥它们在胃癌治疗中的作用。


问题12:治疗胃癌时需要放疗吗?

核心观点:放疗技术在胃癌的综合治疗中可发挥重要的作用。

观点解读:对于可手术切除或潜在可切除的局部晚期胃癌患者,术前放疗很有必要。它能使肿瘤缩小,降低肿瘤分期,让原本难以切除的肿瘤变得更易切除,还能减少癌细胞的活性,降低手术中癌细胞播散的风险,进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如果患者在根治术后,存在手术清扫范围不足(如 < D2 手术),且术后病理显示肿瘤侵犯深度较深(T3、T4)和 / 或有淋巴结转移,或者是 R1、R2 手术切除(切缘有癌细胞残留)的情况,术后放疗可对瘤床、吻合口及淋巴引流区进行照射,消灭可能残留的癌细胞,降低局部复发的可能性。

当胃癌发展到远处转移阶段,患者出现梗阻、压迫、出血或疼痛等症状时,姑息放疗能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对引起症状的部位进行放疗,可以缓解这些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让患者在有限的生命里更舒适一些。


问题13:胃癌患者可以运动吗?

核心观点:胃癌患者康复期间适当运动,有助于促进身体恢复。

观点解读:胃癌患者术后尽早运动很重要。术后清醒就能半卧位或适量床上活动,术后第 1 天开始下床活动。这能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预防肺部感染、褥疮和深静脉血栓形成,对身体多个系统的恢复都有积极作用,加快整体康复进程。

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运动方式。身体较弱时,先从简单的散步、床边活动开始;身体状况较好后,可尝试太极拳等。像八段锦、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等,能调和气血和脏腑功能。选择合适运动,既安全又能达到锻炼效果。

运动要逐步增加强度和时间,不能一开始就进行剧烈运动。比如刚开始每天活动 10 ~ 15 分钟,之后逐渐增加。如果运动后感觉疲劳、疼痛,就说明可能过度了,要及时调整,防止影响身体恢复。


问题14:可以用中医药治疗胃癌吗?

核心观点:传统中医药注重整体调理,可在患者康复过程中发挥多方面作用。

观点解读:中医认为胃癌发病与正虚、气滞等有关,治疗原则是扶正祛邪。在初期,中医辅助手术、放化疗,帮助患者培本扶正,增强身体抵抗力,就像给身体“ 加油”,预防癌症复发,让患者更好地应对后续治疗。

放化疗会让患者出现如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中医通过辨证论治,针对不同症状用药。比如患者有恶心呕吐,属脾胃虚弱就用健脾和胃的中药;有骨髓抑制,属气血亏虚就用补气养血的中药,以此减轻患者痛苦。

针灸和推拿是中医的特色疗法。针灸通过刺激足三里、内关等穴位,可缓解化疗后的呕吐、腹泻等症状;推拿能调整脏腑、活血通络,像术后出现胃脘胀满,推拿腹部能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患者缓解不适,促进身体恢复。

中医的情志疗法很重要。《内经》提出的精神疏导法,通过说理分析、开导安慰患者,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疾病,树立信心。采用移情易性等方法,还能缓解患者疲劳,改善睡眠和生活质量。


问题15:胃癌患者康复期间需要关注身体的哪些指标?

核心观点:患者康复期间,需监测体重、血常规、营养指标、肿瘤标志物等多项指标。

观点解读:体重是反映患者身体状况的重要指标。康复期间,建议患者每 2 周称重并记录。体重下降可能意味着营养摄入不足,或者病情出现变化,如肿瘤复发消耗身体能量。及时发现体重异常,能调整营养方案或进一步检查。

血常规能反映患者血液系统情况。化疗可能导致骨髓抑制,使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等指标出现异常。定期检查血常规,医生可根据结果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感染风险、贫血等问题,从而及时采取措施,如使用升白药物、输血等。

胃癌患者常存在营养不良问题。监测血清铁、铁蛋白、维生素 B12 等营养相关指标,能了解患者的营养状况。如果缺乏某些营养成分,可针对性地进行补充,如缺铁就补铁,从而改善患者营养状态,提高身体抵抗力。

CEA、CA199 等肿瘤标志物的变化,能提示癌症是否复发或进展。在康复期,若肿瘤标志物持续升高,即便没有明显症状,也可能意味着癌细胞有活动迹象。此时,患者需进一步检查,以便早发现问题早治疗。

单一指标不能全面反映身体恢复情况,需要综合体重、血常规、肿瘤标志物等多项指标。比如,体重稳定增加、血常规正常且肿瘤标志物无异常,表明身体恢复较好;若有指标异常,则需进一步分析原因,调整康复方案。

来源: 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