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提出,到2030年,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科学普及,言之有据。为保证肿瘤知识科普的权威性和严谨性,中国抗癌协会依托《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即CACA指南,按照疾病“防筛诊治康”的全流程管理体系,连续四年撰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以CACA指南核心观点为创作源,全面推进我国肿瘤防治权威科普创作和推广。
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的主题为“CACA指南,我知你知,全程管理,全息发力”。中国抗癌协会组织专家编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覆盖28个瘤种、41个技术,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为大家分享核心知识,摘取部分内容,供参阅使用。
问题6:癌症基因检测能查出来胃癌吗?
核心观点:癌症基因检测有助于特定人群胃癌筛查。
观点解读:癌症基因检测并非对所有人必要。对于有胃癌家族遗传史,尤其是家族中出现多例胃癌或特定类型胃癌的人群,基因检测可明确是否携带相关突变基因,评估患癌风险,以便早做预防。
对于疑似遗传性弥漫性胃癌的人群,检测 CDH1 等相关基因很关键。若检测出特定基因突变,能早期发现潜在风险,有助于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如更频繁的检查或预防性手术等。
问题7:早期胃癌有什么症状?
核心观点:早期胃癌症状隐匿且缺乏特异性,易与常见胃部疾病混淆。
观点解读:早期胃癌通常没有典型症状,部分患者仅表现为类似消化不良的症状,如上腹饱胀不适或隐痛,尤其在饭后较为明显,还可能出现食欲减退、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情况。这些症状不具有特异性,很容易被忽视。
早期胃癌的症状与胃炎、胃溃疡极为相似。胃炎是胃黏膜的炎性病变,胃溃疡则是胃黏膜受损形成的溃疡,它们都可能导致上腹部疼痛、消化不良等症状。因此,出现这些症状时,很难仅从表现判断是哪种疾病,需要进一步检查鉴别。
问题8:做胃癌筛查时,要用到哪些影像学检查?
核心观点:CT、MRI、PET-CT 等影像学检查有各自的作用,需合理安排使用。
观点解读:腹盆增强 CT 是胃癌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能清晰显示胃癌病灶,还能帮助医生判断淋巴结有没有转移以及腹膜是否转移,为后续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重要依据。比如发现淋巴结肿大,可能提示癌细胞已经转移 。
MRI 可辅助判断早期肝转移及进展期癌侵犯范围。当怀疑患者有肝转移时,它可以更准确地观察肝脏有没有转移病灶,以及胃癌侵犯到了哪些部位。
此外,全身骨扫描检查有助于判断有无远处骨转移。PET-CT 检查不常规使用,在临床怀疑有远处转移但常规检查无法确定时,可进一步使用。
问题9:为什么要做分子病理检测?
核心观点:分子病理检测对胃癌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观点解读:分子病理检测能发现一些特殊胃癌特征,像检测 EBV 感染、微卫星不稳定等情况,帮助医生准确判断胃癌类型,区分相似病症,避免误诊,让诊断更精准。
通过检测 HER2、Claudin18.2 等靶点,判断患者是否适合相应靶向药。比如 HER2 阳性患者,可用曲妥珠单抗治疗,提高治疗针对性,让治疗效果更好。
检测 PD-L1、EBV、MSI-H 等指标,能找到适合免疫治疗的患者。像 EBV 阳性、MSI-H 的患者,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能效果较好,避免无效治疗。
问题10:只用内镜治疗可以治好胃癌吗?
核心观点:内镜治疗适用于早期胃癌且淋巴结转移可能性低的患者。
观点解读:早期胃癌(EGC)若淋巴结转移可能性小,适合内镜治疗。像一些肿瘤出现淋巴结转移,或分化程度低,或侵犯固有肌层,还没转移到淋巴结的患者,通过内镜切除肿瘤,能在去除病灶同时最大程度保留胃的正常功能,对身体损伤相对较小。
但如果胃癌患者已经出现淋巴结转移,或者肿瘤侵犯到固有肌层,又或者患者存在凝血障碍无法耐受手术,就不适合内镜治疗。因为这些情况下,内镜治疗可能无法彻底清除癌细胞,还会增加复发风险。
来源: 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