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提出,到2030年,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科学普及,言之有据。为保证肿瘤知识科普的权威性和严谨性,中国抗癌协会依托《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即CACA指南,按照疾病“防筛诊治康”的全流程管理体系,连续四年撰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以CACA指南核心观点为创作源,全面推进我国肿瘤防治权威科普创作和推广。
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的主题为“CACA指南,我知你知,全程管理,全息发力”。中国抗癌协会组织专家编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覆盖28个瘤种、41个技术,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为大家分享核心知识,摘取部分内容,供参阅使用。
问题1:个人生活习惯与胃癌有关系吗?
核心观点:不良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会增加胃癌的风险。
观点解读:长期高盐饮食会损伤胃黏膜,像常吃腌制、熏制、烧烤食物,这些食物含亚硝胺类、多环芳烃类等致癌物,会加大患癌概率。而且,暴饮暴食、饮食不规律,易使胃酸分泌紊乱,伤害胃黏膜,增加胃癌发生风险。
吸烟时,烟草中有害物质进入身体,刺激胃黏膜,影响其修复,还会增加幽门螺杆菌感染风险,协同提升胃癌风险。而长期饮酒,酒精直接损伤胃黏膜,引发炎症,促进致癌物吸收,扰乱营养吸收,加大患癌的可能。
长期熬夜打乱生物钟,影响胃肠道黏膜修复,造成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紊乱。熬夜还常伴随吃夜宵,促使胃液大量分泌,损伤胃黏膜。长期精神压力大,会降低身体免疫力,增加胃癌发生风险 。
问题2:幽门螺杆菌与胃癌有什么关系?
核心观点:幽门螺杆菌是明确的胃癌致病因素。
观点解读: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幽门螺杆菌列为人类胃癌的Ⅰ类致癌原。它会在胃内长期定植,损伤胃黏膜,引发炎症和溃疡。长期反复的炎症刺激,会让胃黏膜细胞发生病变,进而增加患胃癌的风险。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口口传播和粪口传播。比如共用餐具、水杯,吃了被污染的食物或水等都可能感染。像聚餐时不用公筷、餐具消毒不彻底,还有水源被污染等情况,都容易导致感染,所以日常要格外注意这些方面。
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要做到勤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还要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食物,像生水、未彻底清洗或煮熟的食物都可能带有病菌。提倡使用公筷公勺,分餐制,这样能减少病菌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机会。
问题3:胃部慢性疾病会发展成胃癌吗?
核心观点:积极控制胃部慢性疾病,有助于降低胃癌风险。
观点解读: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残胃、腺瘤型息肉、经久不愈的慢性胃溃疡都属于胃癌前疾病。这些疾病会使胃黏膜反复受损,细胞异常增生,从而增加患胃癌的风险。
积极治疗原发病可降低癌变风险。发现患有上述癌前疾病,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比如,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通过药物治疗控制炎症;腺瘤型息肉患者可根据情况选择内镜下切除,去除可能癌变的病灶,以此降低癌变可能性。
定期检查和改善生活方式很关键。患癌前疾病的人要定期做胃镜等检查,监测病情变化。同时,改善生活方式,饮食上避免吃刺激性、霉变食物,戒烟限酒,适当运动,增强身体抵抗力,也有助于降低癌变风险。
问题4:哪些人需要做胃癌筛查?
核心观点:胃癌高危人群需重点筛查。
观点解读:年龄≥ 45 岁且符合以下任意一条的人要重点筛查,包括生活在胃癌高发地区;感染幽门螺杆菌;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等癌前疾病;是胃癌病人的一级亲属;存在如长期高盐饮食等其他环境风险因素。这些因素都会增加患癌概率,所以要重点筛查。
同时,需注意家族性胃癌风险人群。家族中若出现特定情况,比如至少 3 例患胃癌,其中 1 例是弥漫型或印戒细胞癌;或者至少 2 例患胃癌,且 1 例在 50 岁前确诊为特定类型等,这类家族成员患胃癌风险高,需要重点进行筛查。
问题5:胃癌筛查的方式有哪些?
核心观点:血清学筛查可提示胃癌风险等级,但确诊需进行胃镜检查。
观点解读:血清学筛查原理基于胃蛋白酶原变化。胃蛋白酶原由胃黏膜分泌,当胃黏膜发生病变,像慢性萎缩性胃炎等,其分泌水平会改变。通过检测血清中胃蛋白酶原的含量,能反映胃黏膜状态,从而辅助判断患胃癌风险。
我国采用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 Ⅰ)浓度≤ 70μg/L 且 PG Ⅰ /PG Ⅱ≤ 3.0 作为高危人群标准。若检测结果符合该标准,意味着患胃癌风险较高,但这不是确诊,只是提示需要进一步检查,如做内镜筛查。
内镜检查,尤其是高清染色内镜辅助活检,能直接观察胃黏膜,精准发现病变并通过活检病理明确病变性质。不过它属于侵入性检查,可能给患者带来不适,可在血清学初步筛查的基础上进行。
来源: 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