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群椋鸟遭遇猛禽袭击时,为何能在0.1秒内同步转向形成防御阵型?当狼群围猎时,如何通过分工协作弥补个体速度不足?这些自然界的“群体智慧”,正为无人机协同作战、机器人反恐等人工系统提供全新策略。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Frontier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Electronic Engineering》发表综述,首次从博弈角度系统解析了群体追逃行为的底层机制,提出“能力差异分类框架”,为多智能体系统突破协作瓶颈提供了理论支撑。
生物追逃的“三大战术手册”
论文指出,生物群体在亿万年进化中形成了高效追逃策略。鱼类捕食者采用“间歇式追击”——爆发冲刺后短暂滑行调整方向,既能节省能量又能持续锁定猎物;而被捕食的沙丁鱼群则通过“球形防御”阵型,让捕食者难以锁定单个目标,这种“迷惑效应”可使攻击成功率降低60%。
更精妙的是鸟类的“CATD追击法”:当捕食者锁定移动猎物时,不会直接冲向目标当前位置,而是调整飞行角度,使视线与猎物保持固定方向,如同用“无形瞄准镜”持续锁定。这种策略已被应用于导弹制导系统,使拦截成功率提升40%。
人工系统的“追逃博弈”:三类场景决定策略
研究团队将人工系统的追逃问题分为三类,针对性破解协作难题:
- 强者追弱者:如高速无人机追捕地面目标。此时需解决“资源浪费”问题,通过Voronoi图算法划分追捕区域,确保每个无人机负责特定扇区,避免重复搜索。实验显示,该方法比随机搜索效率提升3倍。
- 弱者围强者:如多台慢速机器人围堵高速入侵者。关键在于“动态包围”,模仿海豚“横队推进”战术,通过实时调整阵型压缩逃生空间。当追捕者数量达到速度比的3倍时,可实现100%围堵成功率。
- 势均力敌对抗:如机器人足球比赛。此时“策略进化”至关重要,通过多智能体强化学习,系统可自主演化出“声东击西”等战术,决策响应速度比传统算法快200毫秒。
现实挑战:从“模拟自然”到“超越自然”
尽管人工系统已能模仿部分生物策略,但仍面临三大核心挑战。环境不确定性方面,地形、电磁干扰等因素会导致无人机速度波动,现有算法难以实时调整。异构协作方面,无人机与地面机器人的通信延迟可能使包围圈出现漏洞。网络安全风险更不容忽视,敌方可能通过伪造位置信息,误导追捕者形成“假包围”。
研究团队提出三大突破方向:开发“环境感知-决策-行动”闭环模型,让智能体像鱼类一样通过局部信息推断全局环境;设计能量自适应算法,模仿狼群根据体力分配追捕任务;构建抗欺骗通信协议,确保策略执行的可靠性。
这项研究为群体智能的工程化应用提供了新视角——未来,当无人机群像鸟群一样灵活避障,救援机器人像蚁群一样协同作业时,或许我们会发现,最先进的人工系统,往往藏在最原始的自然智慧里。
来源: 信息与电子工程前沿FIT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