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群狼围猎麋鹿时,它们如何分工协作形成包围圈?当鱼群遭遇鲨鱼袭击,为何能瞬间散开又重组防御?这些自然界的“追逃博弈”,正为无人机协同作战、机器人搜救等人工系统提供全新解题思路。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Frontier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Electronic Engineering》发表综述,系统梳理了群体智能中的追逃问题(pursuit-evasion problem),首次提出“能力差异分类框架”,为多智能体系统的协作策略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自然界的“追逃大师”:3大策略启发人工系统
论文指出,生物群体的追逃行为蕴含着精妙的协作逻辑。以狼群狩猎为例,它们会通过“间歇性追击”策略——短时间爆发冲刺与调整方向交替进行,既节省能量又能锁定猎物。而鱼群面对捕食者时,会迅速切换“球形防御”“闪电扩散”等阵型,利用“稀释效应”(个体被攻击概率降至1/N,N为群体数量)和“迷惑效应”(快速移动让捕食者难以锁定单个目标)提高生存概率。
这些生物策略为人工系统提供了直接灵感。例如,研究人员模仿鸟群飞行的Boids模型,设计出机器人的“分离-对齐-内聚”三规则:个体保持安全距离(分离)、与邻居速度同步(对齐)、向群体中心靠拢(内聚)。这种简单规则能让数十架无人机像鸟群一样灵活避障,已应用于灾区通信中继任务。
人工系统的“能力博弈”:3类场景决定策略
研究团队将人工系统的追逃问题分为三类,针对性提出解决方案:
强追逃者VS弱逃避者:如速度占优的无人机追捕地面机器人。此时需优化“围猎效率”,通过Voronoi图划分区域,确保每个追捕者负责特定范围,避免重复搜索。
弱追逃者VS强逃避者:如慢速机器人围捕高速目标。关键在于“协作围堵”,借鉴海豚“横队推进”战术,通过多智能体形成动态包围圈,逐步缩小范围。
能力均等场景:如棋类博弈或机器人足球。此时“策略灵活性”至关重要,需结合强化学习(如多智能体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算法)让系统自主进化出最优策略。
论文特别强调,生物中的“能量对抗”模型可启发人工系统。例如,当弱逃避者能量总和超过追逃者时,可通过“反攻击策略”集体反击,这为无人机群防御敌方侦察机提供了新思路。
未来挑战:从“模拟自然”到“超越自然”
尽管人工系统已能模拟部分生物追逃行为,但仍面临三大瓶颈:
环境不确定性:真实场景中的地形、天气会影响智能体速度,现有算法难以实时调整。
异构系统协作:不同性能的机器人(如无人机与地面车)如何高效通信,仍是未解难题。
网络安全风险:敌方可能通过欺骗算法干扰追逃策略,如伪造虚假位置信息误导包围圈形成。
对此,研究团队建议未来聚焦三大方向:开发“环境特征预测算法”,让智能体通过局部感知推断全局环境;设计“动态任务分配机制”,实现异构群体的灵活分工;构建“抗欺骗通信协议”,确保策略执行的可靠性。
从自然界的生存智慧到人工系统的协同决策,群体智能的追逃研究正推动多机器人协作向更复杂场景迈进。或许未来某天,当灾难发生时,无人机群能像雁阵一样精准搜救,机器人团队能如蚁群般高效完成灾后重建——这一切,都始于对生物群体行为的深刻洞察。
来源: 信息与电子工程前沿FIT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