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心房颤动)作为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疾病控制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家属的理解、支持和科学照护。掌握以下核心“必修课”,家属将成为患者康复路上不可或缺的坚强后盾。

一、 核心基石:精准监督与管理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房颤管理的核心,家属的监督至关重要:

1. 确保按时按量服药:

房颤患者常需服用多种药物,特别是抗凝药(如华法林、利伐沙班、达比加群等),其规律服用直接关系到预防中风的效果。漏服、错服或擅自停药风险极高。

建立提醒机制: 使用手机闹钟、专用药盒(分装每日/每周剂量)等工具,帮助患者准时服药。

亲自监督或确认: 对于记忆力下降或依从性差的患者,家属最好亲眼看着患者服下药物。

药物保管: 将药物存放在干燥、阴凉、避光处,避免受潮或高温失效。定期检查药品有效期,及时清理过期药品。

2. 理解特殊药物要求:

华法林患者: 需特别注意饮食中维生素K的摄入量需相对稳定。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如菠菜、西兰花、甘蓝、动物肝脏、某些植物油)虽不必完全忌口,但应避免短期内大量摄入或极度缺乏。具体饮食建议需遵医嘱或咨询心内科医生/药师。

记录与沟通: 记录患者服药情况(有无漏服、不良反应),复诊时详细告知医生。

二、 日常守护: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与症状

家属是发现病情变化的第一道防线:

1. 掌握监测技能:

学习使用设备:学会正确使用家用电子血压计、指夹式脉搏血氧仪、带心率监测功能的手表/手环。

规律测量与记录:每天固定时间(如晨起、睡前)协助患者测量并记录:

心率/脉搏:注意快慢和节律(是否规则)。

血压:关注收缩压和舒张压。

(可选)血氧饱和度:尤其在心衰或肺部疾病患者中。

建立健康日记: 将测量数据、患者主观感受(如心悸、气短、头晕、乏力程度)、活动量、睡眠情况等记录在册。

2. 敏锐识别异常信号

生命体征异常:如心率持续过快(>100-110次/分)或过慢(<50次/分)、血压显著升高或降低、血氧饱和度低于93%。

症状加重或新发:如心悸感明显加重或持续不缓解、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加重、头晕黑矇甚至晕厥、单侧肢体无力/麻木、言语不清(警惕中风!)、异常出血(牙龈、皮下瘀斑、尿血、便血)。

立即行动:一旦发现上述危险信号,切勿拖延,立即联系患者的主治医生或前往医院急诊! 带上健康日记供医生参考。

三、 餐桌上的守护:精心管理饮食

科学饮食是控制房颤和基础病的重要环节:

1. 遵循心脏健康饮食原则:

严格控盐:目标每日<5克盐。烹饪少放盐、酱油等含盐调料,避免腌制食品、加工肉制品、咸菜、罐头汤等高盐食物。

低脂清淡:减少动物脂肪(肥肉、动物油)、油炸食品摄入。选择植物油(橄榄油、菜籽油),适量坚果。

均衡营养:保证充足蔬菜水果(提供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适量优质蛋白(鱼类、去皮禽肉、豆制品、低脂奶制品),增加全谷物摄入。

限制糖分:控制含糖饮料、甜点摄入。

2. 特殊药物饮食管理:

华法林患者:如前所述,保持维生素K摄入相对稳定,避免大起大落。家属需了解常见食物的维生素K含量,并与医生/药师沟通饮食计划。

避免刺激性食物/饮品:限制咖啡、浓茶、酒精、辛辣食物,因其可能诱发房颤或影响药物效果。

3. 保证食品安全卫生: 预防腹泻,避免诱发房颤或影响抗凝效果。

四、 营造健康生活:环境、作息与活动

1. 优化居住环境:

保持居室(尤其卧室)安静、整洁、通风良好,温度湿度适宜。

定期清洁,减少尘螨等过敏原,降低呼吸道感染风险。

2. 维持规律作息:

督促患者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睡眠(7-8小时),避免熬夜。创造良好的睡眠氛围。

3. 鼓励安全适度活动

在医生允许下,陪伴患者进行安全、舒缓的活动,如散步、太极拳。

避免剧烈运动、竞技性活动或需要突然发力的动作。

活动量以患者不感到心慌、胸闷、过度疲劳为度,感觉不适立即休息。

五、 心灵的港湾:关注心理健康与情感支持

房颤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情绪,心理支持不可或缺:

1. 理解与接纳:认识到患者的担忧和恐惧是疾病带来的正常反应,给予充分的理解、耐心和包容,避免指责或忽视。

2. 积极倾听与沟通:鼓励患者表达感受和担忧,认真倾听,不做过多评判。保持开放、温暖的沟通。

3. 陪伴与转移注意力:多花时间陪伴,一起进行患者喜欢的、轻松的活动(如听音乐、阅读、园艺、看剧等),帮助转移对疾病的过度关注,缓解压力。

4. 营造积极氛围:传递积极乐观的态度,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肯定患者在管理疾病中的努力。

5. 识别严重信号:如患者持续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睡眠食欲改变、有轻生念头,务必高度重视,及时陪同寻求专业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

六、 医患沟通的桥梁:高效陪同复诊

家属是患者与医生沟通的重要纽带:

1. 陪同就诊:尽量陪同患者复诊,特别是对于理解力下降或表达不清的患者。

2. 充分准备:

提前整理好患者的健康日记(症状、体征记录)。

梳理用药清单(包括名称、剂量、用法)及服药过程中的问题或疑虑。

准备好近期检查报告

3. 清晰传达信息: 在诊室内,清晰、准确、有条理地向医生转述患者居家期间的情况、变化和家属的观察。

4. 理解与记录医嘱: 认真倾听并理解医生的诊断、治疗方案调整、检查安排和生活方式建议。做好笔记,如有疑问当场澄清。

5. 监督执行: 回家后,协助患者理解并严格执行医生的新医嘱,监督用药、生活方式调整等。

结语

照顾房颤患者是一项充满爱与责任的任务。通过精准监督用药、科学监测生命体征、精心管理饮食、营造健康生活环境、提供坚实心理支持以及高效协助医患沟通,家属能极大地提升患者的安全感、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这份“必修课”的核心在于细心、耐心、科学和沟通。家属的每一份付出,都是帮助患者稳定心脏节律、远离并发症、拥抱更美好生活的坚实力量。携手努力,共同守护跳动的心房。

关键词:房颤,科学照护。

推荐人群:老年人,房颤患者及家属

级别:高级别阅读

作者:高小泽、顾佳宁

单位:上海市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

参考文献:

[1]孙桂菊.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开启健康饮食的钥匙[J].中国食品,2025,(07):79.

[2]胡大一.在心血管科就诊患者心理处方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J].中华内科杂志2020,59(10):764-771

[3]JONES J, STANBURY M, HAYNES S,et al. Importance and assessment of quality of life insymptomatic permanent atrial fibrillation: Patient focus groups from the RATE-AF trial[J]. Cardiology,2020,145(10):666.

来源: 星云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