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心房颤动)不仅是一种生理上的心律失常,其长期存在、反复发作以及对卒中风险的担忧,往往给患者带来显著的心理负担。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在房颤患者中十分普遍,而糟糕的心理状态又会反过来加剧房颤病情,形成“心脏—心理”(双心疾病)的恶性循环。因此,关注并积极干预房颤患者的心理健康,是整体治疗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一、 心与心的恶性循环:心理压力如何“点燃”房颤
1. 情绪触发生理反应:
当患者感到焦虑、紧张、恐惧或抑郁时,身体的交感神经系统会被过度激活。释放大量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皮质醇),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脏电活动不稳定性增加。这如同在心脏的电生理环境中“火上浇油”,显著增加房颤发作的频率和持续时间。
2. 自主神经失衡的“放大器”:
人体存在一对调节心血管功能的“双稳态开关”:交感神经(加速、增压) 与 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减速、降压)。
房颤本身常伴随自主神经功能失衡,交感神经相对占优。
心理压力会进一步破坏这种本已脆弱的平衡,加剧交感神经的亢奋状态,使心脏更易受扰动而陷入房颤。
3. 生活质量下降与治疗依从性受损:
持续的负面情绪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削弱其参与社会活动和享受生活的意愿。
焦虑抑郁可能导致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忽视规律用药、逃避复诊,甚至采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进一步恶化病情。
结论:心理问题绝非房颤的“副产品”,而是影响疾病进程、治疗反应和预后的关键因素。打破“心-心”恶性循环,必须心理与心脏同治。
二、 构筑心灵防线:多维度心理支持策略
1. 社会支持:温暖的避风港
家人的理解与陪伴:家属应充分认识疾病对患者心理的影响,给予无条件的接纳、耐心倾听和情感支持。避免指责或过度保护。鼓励而非强迫患者表达感受。共同参与轻松的家庭活动。
同伴支持的力量:鼓励患者加入房颤患者互助团体。与经历相似的人分享经验、互相鼓励、获取实用信息,能有效减少孤独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 自我调适:掌握心灵“遥控器”
正念冥想:每天练习10-15分钟。专注于当下(呼吸、身体感觉、思绪),不加评判地觉察。有助于减轻焦虑、增强情绪调节能力、改善自主神经平衡(促进副交感神经活动)。
深呼吸练习(如腹式呼吸、4-7-8呼吸法): 简单易行,可在感到紧张或心悸时立即使用。深长缓慢的呼吸能直接激活迷走神经,帮助快速平复心率和情绪。
培养愉悦的兴趣爱好:鼓励投入书法、绘画、园艺、音乐、阅读、手工等能带来专注感和成就感的活动。这些活动是转移注意力、缓解压力、滋养心灵的良方。
规律运动(遵医嘱):在医生允许下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运动本身能释放内啡肽(“快乐激素”),改善情绪、减轻压力、增强整体健康感。
“心情日记”:记录每日的情绪变化、压力源、应对方式以及积极的体验或小进步。有助于识别情绪模式、增强自我觉察、发现积极资源。
3. 专业干预:寻求科学“外援”
识别求助信号:当焦虑、抑郁情绪持续存在(如超过2周)、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如失眠、食欲改变、丧失兴趣、难以集中注意力)或产生绝望、轻生念头时,必须高度重视,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心理治疗(首选):
认知行为疗法(CBT): 帮助患者识别并改变导致负面情绪和行为的扭曲思维模式,学习更有效的应对技巧(如放松训练、问题解决策略)。
其他疗法如接纳承诺疗法(ACT)、正念认知疗法(MBCT)等也有效。
药物治疗:
对于中重度焦虑、抑郁,或在心理治疗效果不佳时,精神科医生可能会评估后开具抗抑郁药(如SSRIs类药物)或抗焦虑药。
重要提示: 部分精神科药物可能与心血管药物存在相互作用,务必告知精神科医生所有正在服用的药物(尤其是抗凝药、抗心律失常药),由医生选择最安全的方案。
三、 护“心”即是护心:将心理呵护融入整体治疗
医患沟通: 患者应主动向心脏科医生倾诉心理困扰,医生在制定治疗方案时也应常规评估患者心理状态。
整合治疗: 理想的管理模式是将心脏科医生、心理/精神科医生(双心医学模式)、护士、家属的力量整合起来,共同关注患者的“双心”健康。
积极心态的价值:培养乐观、接纳、积极应对的心态,并非盲目乐观,而是认识到这是稳定心律、提高生活质量、增强治疗效果的“隐形良药”。
结语
房颤的治疗,远不止于控制心跳与预防血栓。关注并积极呵护患者的心理健康,打破“心脏-心理”恶性循环,是实现真正全面康复的核心。通过构筑强大的社会支持网络、学习和实践有效的自我调适技能、在必要时勇敢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房颤患者能够有效管理情绪压力,重塑内心的平静与力量。记住,善待心灵,就是为心脏创造最安稳的“电环境”。护“心”与护心并重,方能拥抱更从容、更美好的生活。
关键词:房颤,心理障碍
推荐人群:老年人群,注重身心健康人群
级别:高级延伸阅读
作者:高小泽、顾佳宁
单位:上海市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
参考文献:
[1] 刘梅颜,稳定性冠心病合并心理问题基层诊疗共识(2023年)[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3,22(12):1224-1234
[2] 胡大一.在心血管科就诊患者心理处方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J].中华内科杂志2020,59(10):764-771
来源: 星云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