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心房颤动)急性发作时,患者常感心慌、胸闷、气短甚至恐慌。虽然并非所有房颤发作都立即危及生命,但某些情况或伴随严重并发症(如极快心率、血流动力学不稳、血栓栓塞)时,及时、正确的急救措施至关重要,能为后续专业救治赢得宝贵时间,甚至挽救生命。掌握以下关键知识,在紧急时刻方能临危不乱。

核心原则:快速评估,及时呼救,安全处置

一、 现场急救关键步骤

1. 保持冷静,安抚患者:

施救者自身保持镇定至关重要,避免慌乱加剧患者紧张。

安抚患者情绪: 用平和的语气告知患者“保持冷静,我在帮你,救护车马上到”。紧张焦虑会加剧心率增快和不适感。

2. 安全体位,减少负荷:

立即让患者停止一切活动,避免任何体力消耗。

协助患者采取坐位或半卧位(背后有支撑),双腿可稍下垂。此体位有助于减轻心脏负担,改善呼吸。

绝对禁止让患者行走、奔跑或进行任何剧烈动作。

3. 立即启动紧急医疗系统:

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如中国大陆120)。这是最重要且最优先的步骤!

清晰告知调度员:

Ø 患者疑似“心房颤动发作”。

Ø 患者的主要症状(如:突发心慌、心跳非常快、胸闷、气短、头晕)。

Ø 患者的当前状态(清醒?意识模糊?)。

Ø 详细地址(包括楼层、门牌号等精确位置)。

Ø 您的联系电话

Ø 保持电话畅通,听从调度员指导。

4. 监测生命体征(若有条件):

如果现场有家用设备(电子血压计、指夹式脉搏血氧仪、带心率监测功能的手表/手环),尽快测量并记录:

心率(脉搏): 注意是否极快(>140次/分)或极慢(<50次/分),以及是否极不规则。

血压: 关注收缩压(高压)。

血氧饱和度(SpO₂): 反映血液携氧能力。

牢记危险数值警戒线:

收缩压(高压)> 180 mmHg 或 < 90mmHg

血氧饱和度(SpO₂)< 93%

心率 < 50**次/ 或 > 140**次/

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异常或停止、剧烈胸痛、单侧肢体无力/麻木、言语不清(警惕中风!)

只要出现以上任何一种危险情况,必须立即告知急救中心,并强调情况的紧急性!

5. 记录关键信息:

等待救护车期间,记录房颤症状开始的具体时间。

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症状变化(如心慌程度、胸闷气短是否加重、是否出现新症状如头晕、出汗等)。

二、 应对最危急状况:心脏骤停

识别心脏骤停: 如果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呼之不应、呼吸停止或呈濒死叹息样呼吸、大动脉搏动(如颈动脉)消失,则高度怀疑发生心脏骤停。

立即行动:

1. 高声呼救,指定周围人拨打120并寻找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2. 即刻开始高质量心肺复苏(CPR):

胸外按压 (ChestCompression):

将患者仰卧置于坚硬平面。

施救者跪于患者一侧。

定位按压点: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下半部)。

双手交叠,掌根置于按压点,双臂伸直,用上半身力量垂直向下按压。

按压深度: 成人至少5-6厘米。

按压频率: 每分钟100-120次(可默念“01,02,03...30”来计数)。

充分回弹: 每次按压后让胸廓完全回弹,手掌不离开胸壁。

减少中断: 持续按压直至AED到达或专业急救人员接手。

开放气道 (Airway) 与人工呼吸(Breathing):经过培训的施救者可在30次按压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每次吹气约1秒,看到胸廓起伏即可)。未经培训或不熟练者,可只做持续胸外按压(Hands-Only CPR)。

3. 尽快使用AED:如AED到达,立即按语音提示操作,贴上电极片,分析心律,如需电击,确保无人接触患者后按下放电按钮。电击后立即恢复CPR。

三、 重要注意事项与预防措施

1. 勿存侥幸心理,及时就医是铁律:

即使患者自觉症状“不严重”(如仅有轻微心慌),也强烈建议在发作后尽快就医评估。患者自身难以准确判断房颤是否已诱发血栓形成、心功能是否恶化或是否存在其他潜在风险。将专业评估交给医生是唯一稳妥的选择。

切勿自行判断或试图等待发作自行终止!

2. 预先准备,有备无患:

安装急救APP:提前在手机上下载官方或可靠的急救APP(如部分地区官方的急救应用),这些APP通常能快速定位、一键呼救,并可提前录入个人健康信息(如房颤病史、过敏史、常用药)。

随身携带急救信息卡:制作并随身携带卡片,清晰写明:

姓名

主要疾病:心房颤动

正在服用的关键药物(特别是抗凝药名称)

有无起搏器/ICD/左心耳封堵器

紧急联系人姓名及电话

主要过敏史

告知亲友:确保家人或经常同行的亲友知晓您的病情、药物存放位置及急救卡内容。

结语

房颤急性发作时的正确应对,核心在于迅速识别危险信号、立即呼叫专业急救(120)、确保患者安全休息、监测关键生命体征、并做好应对最坏情况(心脏骤停)的准备。牢记“180-90,93,50-140”的生命体征警戒线。预先下载急救APP、随身携带急救信息卡,能在危急时刻为救援提供关键信息。最重要的是,无论症状轻重,房颤发作后务必及时就医进行专业评估和处理,将风险降至最低。多一分急救知识,多一分安全保障。

(下期预告:我们将关注房颤患者的心理健康,探讨情绪管理对疾病控制的重要性及有效应对策略。)

关键词:房颤急救,预防措施

推荐人群:房颤高危人群,注重心脏健康人群

级别:高级延伸阅读

作者:高小泽、顾佳宁

单位:上海市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

参考文献:

[1]HINDRICKS G, POTPARA T, DAGRES N, et al. 2020 ESC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EuropeanAssociation for Cardio-Thoracic Surgery (EACTS): the task

force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trialfibrillation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 developed with thespecial contribution of the European Heart Rhythm Association (EHRA) of the ESC[J]. Eur Heart J,2021,42 (5):373

[2]曹钰,柴艳芬,陈康玉,等.急性心房颤动中国急诊管理指南(2024)[J].中国急救医学,2024,44(08):645-667.

[3]钱义明,封启明,何建等. 实用急救医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23.11

来源: 星云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