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观念中,房颤(心房颤动)常被视为“老年病”。然而,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剧增,房颤正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人群被房颤“盯上”,严重威胁其心脏健康与生活质量。对这一趋势保持警惕,并采取积极的早期预防措施,对中青年群体至关重要。

为何房颤悄然“盯上”中青年?——不良生活方式的“催生”

中青年房颤发病率上升,并非偶然,其根源主要在于与现代生活模式密切相关的不良生活方式:

1. 长期高压与睡眠剥夺:
高强度工作压力、精神长期紧张:持续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导致心率增快、血压升高,扰乱心脏电生理稳定性。
频繁熬夜、作息紊乱:严重干扰人体生物钟(昼夜节律),增加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损伤心肌细胞,为房颤发生创造“土壤”。

2. 不健康饮食习惯:
高盐、高脂、高糖饮食:促进肥胖、高血压、胰岛素抵抗和血脂异常的发生。
过量咖啡因与酒精刺激:
大量咖啡、浓茶(咖啡因):短时间内可显著加快心率、升高血压,成为部分人房颤发作的直接诱因。
过量饮酒(尤其酗酒):明确损害心肌(“假日心脏综合征”),是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
蔬果、全谷物、优质蛋白摄入不足:缺乏保护心脏的营养素(如钾、镁、Omega-3脂肪酸、抗氧化剂)。

3. 体力活动严重不足与肥胖:
缺乏规律运动:心肺功能下降,心脏储备能力减弱。
久坐不动:增加代谢综合征风险。
超重/肥胖:脂肪组织产生促炎因子,增加心脏负担,促进心房结构重构,是房颤发生的重要推手。

4. 吸烟:
尼古丁的毒性作用:直接刺激心脏,加快心率,升高血压,损害血管内皮,增加血液粘稠度,全方位增加房颤风险。

5. 忽视基础代谢问题:
高血压、高血糖(糖尿病前期/糖尿病)、高脂血症(三高) 在中青年人群中日益普遍,却常因症状隐匿而被忽视或控制不佳。这些均是房颤明确且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中青年防房颤:重在“早”字,行动在“防”字

面对房颤年轻化的挑战,中青年群体应将预防置于首位,核心在于彻底扭转不良生活方式,积极管理可控风险:

1. 构建规律健康的作息:
保证充足高质量睡眠:力争每晚11点前入睡,保证7-8小时睡眠。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透支身体。
有效管理压力:
学习并实践压力管理技巧(如正念冥想、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放松)。
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阅读、音乐、运动等),转移注意力,放松身心。
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学会倾诉,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

2. 坚持科学规律的运动:
目标: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
益处: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管弹性,帮助控制体重、血压、血糖、血脂,减轻压力,显著降低房颤发生风险。
原则:循序渐进,持之以恒。选择自己喜欢且能坚持的运动形式。

3. 践行心脏健康饮食:
清淡为主:严格限制盐分(每日<5克),减少烹调用油,避免油炸食品。

均衡营养:
大量摄入新鲜蔬菜水果(提供维生素、矿物质、抗氧化剂、膳食纤维)。
增加全谷物(燕麦、糙米、全麦面包)摄入。
优选优质蛋白:鱼类(特别是富含Omega-3的深海鱼)、禽肉(去皮)、豆制品、低脂奶制品。
限制:红肉、加工肉制品、含糖饮料、高糖零食。
谨慎对待刺激性饮品:限制咖啡、浓茶摄入量;最好戒酒,如饮酒需严格限量。

4. 坚决戒烟,远离二手烟:
戒烟是保护心血管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寻求戒烟支持(如戒烟门诊、药物辅助)。

5. 定期体检,早筛早控“三高”:
重视年度健康体检:即使自觉身体良好。
核心检查:定期监测血压、血糖(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总胆固醇、LDL-C、HDL-C、甘油三酯)。

早发现、早干预:一旦发现血压、血糖、血脂异常,务必在医生指导下积极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和/或药物治疗,将其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从源头上掐断房颤的重要危险因素。

警惕信号,及早就医:

如果中青年人群出现阵发性或持续性的心悸(心慌)、心跳不齐感、胸闷、气短、乏力、头晕等症状,切勿以“年轻扛得住”或“压力大、没休息好”为由忽视!

立即行动:及时到心内科就诊,进行心电图(静息、必要时动态心电图Holter)等检查。

意义重大: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房颤,对于控制症状、预防并发症(如中风、心衰)、改善长期预后、保障未来工作生活能力具有决定性意义。确诊后,需严格遵医嘱进行规范治疗(可能包括抗凝、控制心率/心律、生活方式管理等)。

结语

房颤并非中青年遥不可及的疾病。不良生活方式是其主要推手。预防的关键在于“早重视、早行动”。通过建立健康规律的生活作息、坚持科学运动、践行心脏健康饮食、坚决戒烟、有效管理压力、定期体检并严格控制“三高”,中青年人群完全有能力筑起坚固的防线,显著降低房颤发生风险,守护好自己的心脏健康,为未来的事业与生活奠定坚实的健康基石。记住,预防永远胜于治疗,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对抗房颤年轻化最有力的武器。

关键词:中青年房颤,不良生活方式
推荐人群:中青年,不良生活习惯,房颤家族史
级别:高级延伸阅读

作者:高小泽、顾佳宁
单位:上海市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

参考文献:
[1] Elliott, A.D., Middeldorp, M.E., Van Gelder, I.C. et al. Epidemiology and modifiable risk factors for atrial fibrillation. Nat Rev Cardiol 20, 404–417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1569-022-00820-8
[2] Chinese Society of Cardiology,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Heart Rhythm Committee of Chinese Society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Chinese guidelines on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Zhonghua Xin Xue Guan Bing Za Zhi. 2023 Jun 24;51(6):572-618. Chinese. doi: 10.3760/cma.j.cn112148-20230416-00221. PMID: 37312479.

来源: 星云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