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在老年人群(通常指≥65岁)中发病率显著增高,且因其特殊的生理特点、并存疾病和用药情况,其预防、诊断、治疗和管理均面临独特挑战。认识这些特殊性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对于保障老年房颤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风险至关重要。
一、 老年房颤高发且隐匿:多重因素交织
1. 心脏结构与功能的“岁月痕迹”:
心肌纤维化:随年龄增长,心肌组织逐渐被纤维结缔组织替代,影响心脏电传导的均一性,为房颤发生提供电生理基础。
心脏瓣膜退行性变:瓣膜(如主动脉瓣、二尖瓣)钙化、关闭不全,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增加心房压力和负荷。
窦房结功能减退:心脏天然起搏点功能衰退。
心房扩大:长期累积的微小损伤和压力负荷导致心房结构重塑。
2. 高发的共存疾病(共病):
老年人常同时患有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力衰竭、糖尿病、慢性肾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甲状腺功能异常等。这些疾病本身既是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又相互叠加,显著增加房颤发生和维持的风险。
3. 症状不典型或感知迟钝:
部分老年患者房颤发作时症状轻微(如仅感轻微乏力)甚至无症状(沉默性房颤)。
可能将心悸、气短等症状归咎于“年纪大了”或原有慢性病,导致诊断延误。无症状者卒中风险并未降低,更需依赖规律体检筛查。
二、 老年房颤治疗:精细权衡,安全优先
老年房颤的管理需在疗效与安全性之间寻求更精细的平衡,尤其关注药物代谢、出血风险和药物相互作用。
1. 卒中预防(抗凝治疗):重中之重,个体化决策
评估获益与风险:卒中风险评估(如CHA2DS-VASc评分)通常较高,抗凝获益明确。但出血风险(如HAS-BLED评分)也需仔细评估,特别是高龄、肝肾功能不全、跌倒史、合并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等。
药物选择与剂量调整:
新型口服抗凝药 (DOACs):如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阿哌沙班、艾多沙班,通常优于华法林(颅内出血风险更低,无需常规监测INR)。但必须根据肾功能(计算肌酐清除率Ccr)严格调整剂量。
华法林:如需使用,需密切监测INR(目标范围通常2.0-3.0),注意与食物(维生素K)、药物的相互作用。INR波动在老年人中更常见。
左心耳封堵术 (LAAC):对于存在长期抗凝禁忌症(如无法控制的高出血风险)的高卒中风险老年患者,LAAC是一个重要的替代选择。
2. 心率/节律控制:目标务实,侧重安全
心率控制:通常是优先策略,目标是将静息心室率控制在<110次/分(宽松控制)或更严格目标(如80-100次/分)[1]。首选药物为β受体阻滞剂或地高辛。使用需注意:
起始剂量低,缓慢加量。监测心功能(尤其心衰患者)、心率、血压及可能的不良反应(如心动过缓、传导阻滞、乏力)。
节律控制(恢复窦律):
药物复律/维持:选择抗心律失常药(如胺碘酮、决奈达隆)需更谨慎,充分考虑其心外毒性(肺、肝、甲状腺)及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决奈达隆禁用于NYHA III-IV级心衰或近期失代偿心衰患者。
导管消融:对于症状明显、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的特定老年患者,在充分评估整体健康状况、手术风险和预期获益后,建议可行导管消融治疗。
3. 多重用药管理:警惕相互作用
老年人常需服用多种药物(心血管药、降糖药、止痛药、抗生素等)。
必须由医生或药师定期全面梳理所有用药清单(包括非处方药、保健品)。
高度警惕药物相互作用:尤其关注影响抗凝药效果或增加出血风险的药物(如某些抗生素、抗血小板药、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影响抗心律失常药代谢或加重其毒性的药物。必要时调整药物种类或剂量。
三、 全方位照护:家庭与社会的支持不可或缺
1. 用药依从性管理:
家属或照护者应协助老人建立规律服药习惯,可使用分药盒、设定提醒。
帮助记录用药情况(有无漏服、错服)及可能的不适反应。
2.症状监测与记录:
教导老人或家属识别和记录房颤相关症状(心悸、气短、头晕、乏力)的发作时间、频率、诱因和持续时间。
3. 生活起居与饮食:
饮食:提供清淡、易消化、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蔬菜、水果、全谷物),保证充足水分摄入(除非心衰需限水),预防便秘(用力排便增加心脏负担)。严格限盐(<5克/天)。
环境安全:预防跌倒(移除家中障碍物、浴室防滑),尤其对抗凝患者至关重要。
4. 心理关怀:
多陪伴交流,关注老人情绪变化(焦虑、抑郁在慢性病老年患者中常见),提供情感支持。
鼓励参与力所能及的社交活动,保持心情舒畅。
四、 安全适度的活动
原则:在医生评估和指导下,选择低强度、低风险、可持续的运动。
推荐:散步(平地)、太极拳、八段锦、温和的椅子操等。避免剧烈运动、竞技性活动或需要突然发力的动作。
注意:
运动中出现心慌、胸闷、气促加重、头晕等不适,应立即停止休息,必要时就医。
恶劣天气(严寒、酷暑、大风、雾霾)宜在室内活动。
定期评估体能状况,动态调整运动方案。
五、 规律随访:动态调整的保障
根据病情和治疗方案,制定个体化的定期随访计划(频率可能高于年轻患者)。
随访内容通常包括:评估症状、监测心率/心律(心电图)、检查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如用华法林)、评估药物疗效与安全性、筛查并发症、调整治疗方案。
结语
老年房颤的防治是一项需要精细化、个体化和多维度协作(患者、家属、医生、药师)的系统工程[2]。深刻理解老年群体的特殊性,在抗凝治疗、心率/律控制、多重用药管理上精细权衡,辅以周全的生活照护、安全适度的活动以及严格的规律随访,方能有效管理疾病,最大程度地降低卒中、心衰等并发症风险,提升老年房颤患者的晚年生活质量与健康尊严。用心守护,让晚年心脏依然安稳。
(下期预告:我们将探讨房颤与感染性疾病之间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及其临床应对策略。)
关键词:老年房颤,有效管理
推荐人群:房颤患者及家属。
级别:高级延伸阅读
作者:高小泽、顾佳宁
单位:上海市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 [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3,51(6):572-618.
[2]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心血管学组 ,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心血管病分会.老年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4,28(02): 103-124.
来源: 星云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