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心房颤动)绝非孤立的心脏问题,它与脑卒中(中风)及其他心脑血管事件存在着深刻且相互强化的联系。理解这种“心脑联动”,对于房颤患者的全面管理和风险防范至关重要。

一、 房颤 脑卒中:致命的血栓“输送链”

房颤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便是显著增加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的风险,其核心机制在于血栓形成与栓塞

1. 心房“失能”与血液淤滞:房颤时,心房失去有效、规律的收缩,血液在心房内(尤其是结构特殊的左心耳)流动缓慢甚至淤滞。

2. 血栓的“温床”:这种血流淤滞状态,如同死水滋生青苔,极易激活凝血系统,导致心房内血栓形成。据统计,超过90%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心脏血栓起源于左心耳

3. 血栓脱落与脑栓塞:一旦血栓脱落,便随血流进入体循环。脱落的血栓(栓子)最常阻塞的部位是脑动脉,导致相应脑组织缺血、坏死,即发生心源性脑栓塞(一种缺血性脑卒中)。心源性卒中往往面积更大、症状更重、致残率和死亡率更高。

警示案例:临床上,因房颤未得到规范抗凝治疗而导致严重中风,遗留语言障碍、肢体偏瘫等后遗症的病例屡见不鲜。这凸显了房颤患者预防血栓(抗凝治疗)的重要性。

二、 脑卒中 房颤:神经系统的“反向冲击”

心脑之间的影响并非单向。脑血管疾病同样可能诱发或加重房颤:

1. 急性脑损伤的应激反应:急性脑卒中(尤其是严重卒中)发生时,机体处于强烈的应激状态。这种应激可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如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炎症反应激活),直接诱发心律失常,包括新发房颤或使原有房颤恶化。这种现象有时被称为“脑心综合征”。

2. 共同危险因素的“土壤”: 房颤和脑卒中共享众多基础危险因素,如:

高血压:损伤心脏和血管内皮,促进心房重构和动脉粥样硬化。

高脂血症: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糖尿病:损害血管和神经功能。

肥胖、吸烟、缺乏运动、高龄等。

这些因素同时存在时,不仅分别增加房颤和脑卒中的风险,更会相互叠加,显著放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整体概率。

三、 打破恶性循环:心脑共治的综合防御策略

面对房颤与心脑血管疾病相互交织的风险,单一的干预远远不够,必须采取全方位、综合性的管理策略:

1. 房颤本身的规范管理:

卒中预防(抗凝治疗)是基石:根据卒中风险评估(如CHADS-VASc评分),对中高危患者严格、长期、规范使用抗凝药物(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DOACs),从根本上阻断血栓形成的链条。

控制心室率或转复窦律:根据患者情况和治疗目标,使用药物或导管消融等手段控制过快的心室率或尝试恢复并维持正常心律(窦性心律),改善症状和心脏功能。

考虑左心耳封堵术(LAAC)[2]:对于不能长期耐受抗凝药的高卒中风险患者,LAAC是预防心源性卒中的有效替代方案。

2. 心脑血管共同危险因素的严格管控

血压达标: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通常<140/90 mmHg,或根据个体情况更低)。

血脂管理:根据风险分层,使用他汀类药物等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至目标值。

血糖控制:糖尿病患者应良好控制血糖(HbA1c达标)。

健康生活方式:

坚决戒烟并避免二手烟。

限制饮酒或戒酒。

坚持心脏健康饮食(低盐、低脂、富含蔬果)。

规律适度运动。

维持健康体重(BMI 18.5-23.9kg/m²)。

管理压力,保证充足睡眠。

3. 定期监测与早期干预:

Ø 规律随访:按医嘱定期复查(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凝血功能、血脂、血糖、血压等)。

Ø 血管评估:定期进行颈动脉超声等检查,评估全身动脉粥样硬化情况。

Ø 提高警惕:尤其是有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的患者,更应重视筛查和预防。

Ø 识别预警信号:熟知脑卒中(如FAST原则:面瘫、肢体无力、言语不清、尽快就医)和心脏病发作的症状,一旦出现,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结语

房颤与心脑血管疾病是紧密缠绕的“难兄难弟”,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的风险链。唯有深刻认识这种“心脑联动”,采取积极抗凝预防卒中、规范管理房颤心律、严格管控共同危险因素、坚持定期监测的综合策略,才能有效打破这一循环,显著降低致残致命的脑卒中等严重事件风险,切实守护心脑健康,提升患者的长期生活质量。

(下期预告:我们将聚焦老年房颤患者的特殊性,深入探讨其防治的关键要点与挑战。)

关键词:房颤,脑血管事件,心脑联动

推荐人群:房颤患者及家属,脑血管疾病高危者。

级别:高级延伸阅读

作者:高小泽、顾佳宁

单位:上海市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

参考文献:

[1]Mahajan R,Brooks AG,Sullivan T,et al. Importance ofthe underlying substrate in determining thrombus location in atrialfibrillation:implications for leftatrial appendage closure [J]. Heart,2012,98(15):1120-1126. DOI:10.1136/ heartjnl-2012-301799.

[2]黄从新,王景峰,吴立群,等.左心耳干预预防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目前的认识和建议(2023)[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23, 27(6):463-489

[3]ChineseSociety of Cardiology,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Heart Rhythm Committee ofChinese Society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Chinese guidelines on diagnosis and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Zhonghua Xin Xue Guan Bing Za Zhi. 2023 Jun24;51(6):572-618. Chinese. doi: 10.3760/cma.j.cn112148-20230416-00221. PMID:37312479.

来源: 星云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