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磁场:太阳风里的倔强青铜,地球的隐形防弹衣

李晨晶

你或许不知道,此刻正有几百千米每秒的太阳粒子像高压水枪般冲击地球,这些由超高温等离子体构成的太阳风,足以在一年内把太平洋蒸干。但地球表面依然岁月静好,人类世代繁衍生息。这些,可都要归功于那个看不见的守护神——地球磁场。

一、地球的"发电机"

在地球深处,一场持续46亿年的重金属摇滚乐从未停歇。20世纪中期,随着科学家对地球内部结构了解的逐步深入,我们得以窥见地磁场产生的可能解释。科学家提出,达数千摄氏度高温的地球内核向外散发热量时,强大的热能会驱动液态的外核形成对流运动,而液态的外核中含有丰富的铁镍等金属导体,这些金属流携带着电荷,在电磁感应的作用下螺旋起舞,如同宇宙级的手摇发电机,创造出了覆盖整个星球的磁场。这种形成天体磁场的原理,就称为发电机理论。

这个"地球发电机"产生的磁场线,像无数根隐形的荞麦面条般从磁南极穿出地表,又从磁北极穿回地心。因此,在地磁两极附近地磁场强度最强约64μT,并且方向与地表垂直,而在磁赤道处地磁场强度最弱约24μT,并且方向水平。

二、地磁场的守护与指引

当太阳风来袭时,地球磁场会瞬间化身太极宗师。这些速度超过台风约一万倍的带电粒子沿着磁感线螺旋前进,在南北两极上演终极漂移,把99%的致命辐射引向地球两极上空。很难想象,地球如果没有这身强大的隐形防弹衣的话,会被太阳风中的这些高能粒子射穿成怎样千疮百孔的面目。

我们都知道,1859年9月发生的著名的“卡林顿事件”,太阳北侧的大黑子群中,在几分钟之内形成了两道极其明亮的月牙形白光,那是太阳发出的带着电荷的等离子云,它们正朝地球极速飞来。在地球上空,地磁场即将与其展开一场真正的较量,这位太阳风中的倔强青铜,面对如此强大的能量,即使被压缩变形,却依然坚守防线,默默地守护住地球上的生命。

当然,也有些成功突围的少量粒子,它们与大气中的原子分子碰撞,使其电离成等离子体状态,从而造就出了极光的梦幻光影秀——这是地磁场留给地球的浪漫。

地磁场这个无形护盾还兼职星际导航员。美洲帝王蝶每年迁徙4800公里不迷路,靠的就是触角里的纳米级磁铁矿;大西洋鳗鱼在漆黑深海游弋,体内自带"生物GPS";成千上万的候鸟每年走南闯北,中途还要横跨汪洋大海,依然能够精准定位和导航,完成它们长距离的迁飞和迁徙,这也离不开它们体内特殊的磁场感受器官;就连你家迷路的鸽子,也在利用喙部的磁性受体规划回家路线。

三、地磁场的叛逆翻转

在漫长的地球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地磁场也在不断地形成和演化。地质学家通过研究大陆岩石和海洋岩石在形成时记录并保留下来的地磁场信息来认识和了解地磁场的变化,这些岩石记录并保留至今的古地磁就称为剩余磁性。

通过对各个地质时期形成的强磁性岩石进行观测研究,地质学家发现,显生宙以来地磁场呈现出地磁极性频繁倒转与数百万年保持不变的超静磁期交替出现的特征。据不完全统计,地磁场至少发生过几百次极性倒转和数量可能更多的极性漂移(不成功的磁极性倒转)。但是,地磁场究竟什么时候翻转,翻转的周期是多少,历经的时间是多长等等这些关键的信息都还没有定论。这让我们觉得,地磁场就像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般,经常不定期就要来一次"磁极翻转"的叛逆操作。而最近78万年来它却异常乖巧,让科学家们紧张得像个等待孩子青春期的家长。

研究发现,自1840年有地磁实测以来,地磁场正在持续减弱,强度已降低了约10%,尤其是在南大西洋的上空存在一个强度减弱、辐射增强的区域(称为南大西洋异常区,SSA),面积还在扩大。估计如果以这样的速度持续衰减,地磁场将在数千年后消失,或可能发生地磁极性倒转。

不过我们也不用过于担心,虽然地磁极性倒转与生命演化事件在时间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但是,还没有证据表明二者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此外,即使地球磁场会暂时减弱到现在的10%,但厚厚的大气层仍是第二道防线,就像给防弹衣加了层棉袄——可能不太优雅,但足够保命。

站在宇宙尺度上看,地球磁场就像文明诞生前就准备好的保护伞。它让大气层免遭太阳风剥离,使地表免于辐射灼烧,给生命进化提供了VIP包间。这个看不见的场,正在用洪荒之力守护着这个璀璨的世界。

来源: 浅层地热能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