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是一种需要终身管理的慢性疾病。即使经过初始治疗(如药物控制、导管消融、左心耳封堵或起搏器植入等)症状得到改善或消失,规律、长期的随访复查也至关重要。这是医生评估治疗效果、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方案、预防复发和严重并发症(如卒中、心力衰竭)的核心手段。忽视随访,可能导致病情悄然进展或突发严重事件。
一、 核心:规律随访时间与必查项目
标准化随访时间轴:
Ø 初始密集期:出院后第1个月、第3个月、第6个月是关键的随访节点。
Ø 稳定期:病情稳定后,至少每年进行1次全面随访评估。
Ø 特殊情况:如接受导管消融等有创治疗,或病情不稳定者,医生会根据个体情况制定更密集的随访计划(如术后3个月内每月随访)。
核心随访检查项目:
Ø 心电图 (ECG):评估当前心律(是否维持窦性心律?房颤是否复发?心室率控制如何?)。
Ø 心脏超声 (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变化(心房大小、心室收缩/舒张功能、瓣膜情况、有无心包积液等)。
Ø 凝血功能监测 (INR等):对于服用华法林的患者至关重要,确保抗凝强度在安全有效范围内(目标INR值通常为2.0-3.0)。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药(DOACs)的患者,虽常规无需频繁监测凝血,但也需按医嘱定期评估肾功能、肝功能等。
Ø 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评估药物安全性及身体基础状态。
Ø 其他: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能增加动态心电图(Holter)、经食道超声(TEE,尤其左心耳封堵术后)、胸部X线、6分钟步行试验等。
二、 关键:识别与应对异常信号
随访指标异常:
Ø 凝血指标异常 (如INR过高/过低):提示华法林剂量需立即调整,否则可能增加出血或血栓风险。
Ø 心电图显示房颤复发:需及时与医生沟通,评估复发原因、症状严重程度及是否需要重启/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如抗心律失常药、心室率控制药)或考虑再次消融等干预。
Ø 心脏超声发现结构/功能恶化:如心房进行性扩大、心室功能下降,需优化心衰管理方案。
Ø 其他血液指标异常:可能提示药物副作用(如肝肾功能损害)或合并症控制不佳。
处理原则:务必严格遵循医生解读和建议!切勿自行判断或调整药物。医生将根据异常结果结合患者整体状况,制定个体化的处理方案。
居家期间突发症状:
高度警惕信号:无论是否在预定随访时间点,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联系医生或前往急诊:
Ø 显著的心悸、心慌感加重或持续不缓解。
Ø 胸闷、胸痛、呼吸困难。
Ø 头晕、黑矇(眼前发黑)甚至晕厥。
Ø 肢体无力、口角歪斜、言语不清(警惕中风!)。
Ø 不明原因的出血(如牙龈出血不止、皮肤大片瘀斑、呕血、黑便等)。
原则:及时就医,切勿拖延!
三、 基石:有效沟通与用药管理
坦诚沟通用药情况:随访时,务必如实、详细告知医生:
Ø 所有正在服用的药物(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保健品)。
Ø 是否严格遵医嘱服药(有无漏服、错服、自行停药或减量)。
Ø 服药后是否出现任何不适或疑似副作用。
医嘱调整:医生会根据随访结果(检查报告、症状反馈)和用药依从性,决定是否需要调整药物种类、剂量或用法。患者应完全遵从调整后的方案。
四、助力:居家自我监测与记录
主动监测:鼓励患者在家每日定时测量并记录:
Ø 静息心率和脉搏(可使用带心率监测的电子血压计或手动触诊)。
Ø 血压。
Ø 体重(快速体重增加可能提示心衰)。
Ø 记录是否有心悸、气短、头晕、疲劳等症状及其程度、持续时间。
善用工具:使用健康管理APP或纸质日记本系统记录上述数据。在每次随访时,将这些记录提供给医生,这比仅凭回忆描述更为客观准确,有助于医生更全面地了解病情控制情况和居家状态,从而制定或优化治疗方案。
五、 重要提醒:长期管理的核心认知
“无症状”不等于“已治愈”:房颤可能在无症状的情况下复发或进展。切勿因自觉良好而擅自停药或取消/推迟随访!规律随访是早期发现问题的唯一途径。
医患协作是成功关键:长期有效管理房颤,需要患者的高度重视、良好依从性与医生的专业指导紧密配合,是一场需要双方共同参与的“持久战”。
结语
规律、规范的长期随访是房颤患者管理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不仅是监测疾病和评估疗效的“晴雨表”,更是预防严重并发症、保障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的“守护盾”。患者应充分认识其重要性,严格遵循随访计划,做好居家监测,与医生保持良好沟通,共同将房颤带来的健康风险降至最低。
(下期预告:我们将详细解读房颤患者在日常生活与饮食中需要注意的关键事项,助力您更科学地管理健康。)
关键字:房颤,长期随访,医患协作
推荐人群:房颤患者及家属。
级别:中级
作者:高小泽、顾佳宁
单位:上海市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 委员会,中国房颤中心联盟心房颤动防治专家工作委员会.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21)[J].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22,26(1):15.
[2] YAN H, DU Y, WU F, et al. Effects ofnurse-led multidisciplinaryteam management on cardiovascular hospitaliza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in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Int J Nurs Stud,2022,127:104159.
来源: 星云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