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房颤患者而言,最大的风险之一在于心房内血栓形成及其脱落导致的栓塞事件,尤其是脑中风。而左心耳,这个左心房延伸出的囊袋状结构,正是房颤患者血栓形成的“主要源头”。左心耳封堵术(Left Atrial Appendage Closure, LAAC)就是针对这一风险而生的关键性预防手段。
左心耳:为何成为血栓的“温床”?
房颤发生时,心房失去了规律、有效的收缩功能,血液在心房内,尤其是在结构复杂、内壁凹凸不平的左心耳中,极易产生淤滞。这种血流缓慢的状态,如同“一潭死水”,为血液中的凝血因子聚集和血小板激活创造了理想环境,大大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据统计,超过90%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心脏血栓都来源于左心耳。这些血栓一旦脱落,随血流进入体循环,堵塞脑血管即引发中风,堵塞其他重要动脉则可能导致肢体坏死、内脏梗死等严重后果。
左心耳封堵术:为“源头”戴上“防护罩”
左心耳封堵术的核心目标,就是从根本上消除左心耳这个血栓形成的“高危区域”。其原理类似于为左心耳“戴上耳塞”或“盖上盖子”。医生通过微创的导管介入技术,将特制的封堵器经血管(通常从大腿根部的股静脉)精准输送至左心耳开口处并释放。封堵器展开后,会像一把“小伞”或一个“塞子”一样,牢固地封堵住左心耳的入口。
手术效果:阻断血栓形成之路
手术成功后,血液便无法再进入左心耳内部淤积,从根本上切断了血栓形成的“土壤”。研究表明,左心耳封堵术能有效降低房颤患者发生中风和体循环栓塞的风险。对于符合条件的患者,其预防卒中的效果与长期口服抗凝药物相当。
哪些患者适合左心耳封堵?
该技术特别适合以下两类主要人群:
1. **需要长期抗凝治疗但存在禁忌症的患者:**例如有高出血风险(如既往严重出血史、难以控制的高血压)、存在出血性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碍、有跌倒高风险的患者。
2. 无法耐受或不愿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如服药后出现难以忍受的不良反应(如严重消化道不适),或因生活方式、依从性等原因无法规律服药的患者。
手术风险与术后管理
如同所有医疗操作,左心耳封堵术也存在一定风险,但总体安全性较高,严重并发症发生率随着技术进步和术者经验积累已显著降低。潜在风险包括:
**围手术期风险:**如血管穿刺部位并发症(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心包积液(心脏周围积液,严重时可导致心包填塞,需紧急处理)、封堵器脱落或移位、卒中、空气栓塞等。
**术后远期风险:**主要是器械表面血栓形成和器械相关心内膜炎(感染),但发生率较低。
术后关键注意事项:
1**.****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术后通常需要一段时间的抗凝或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如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以促进封堵器表面内皮化(被自身组织覆盖)并预防器械相关血栓。具体方案和时间由医生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制定。
**2.****定期随访复查:**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或心脏CT:这是评估封堵效果和器械位置的金标准。通常在术后45天(约1个半月)和6个月左右进行复查[3],确认封堵器位置稳定、无残余分流(血液渗漏)、无器械相关血栓形成,并观察内皮化进程。此时,封堵器通常已与心脏组织紧密结合,成为心脏结构的一部分。
常规随访:定期门诊随访,监测症状、评估抗栓治疗情况及可能的并发症。
**3.****活动限制:**术后初期(通常4-6周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植入侧肢体的过度用力,以防封堵器移位。之后可逐渐恢复正常活动。
**4.****生活方式管理:**虽然不再像长期服用华法林那样需严格监测饮食(如维生素K摄入),但仍需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控制房颤相关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睡眠呼吸暂停等)。
左心耳封堵术为不适合长期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卒中预防策略。它通过微创的方式“堵住”了血栓形成的核心源头,显著降低了中风风险,并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如减少对出血风险的担忧和药物管理的负担)。严格把握适应症、由经验丰富的团队操作以及规范的术后管理是确保手术成功和长期安全有效的关键。
**(**下期预告:我们将聚焦房颤患者的康复管理,探讨综合干预措施如何助力患者重获健康生活。)
**关键词:**房颤,左心耳封堵术
**推荐人群:**房颤患者及家属
**级别:**高级阅读
作者:高小泽、顾佳宁
单位:上海市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
参考文献:
[1]Kar S, Doshi SK, Sadhu A, et al. Primary outcome evaluationof a next‑generation left atrial appendage closure device: results from thePINNACLE FLX trial[J]. Circulation, 2021, 143(18): 1754‑1762. DOI: 10.1161/CIRCULATIONAHA.120.050117.
[2] Holmes DR, Reddy VY, Turi ZG, et al. Percutaneousclosure of the left atrial appendage versus warfarin therapy for prevention ofstroke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a randomised non‑inferioritytrial[J]. Lancet, 2009, 374(9689): 534‑542. DOI: 10.1016/S0140‑6736(09) 61343‑X.
[3] Holmes DR Jr, Kar S, Price MJ, et al. Prospectiverandomized evaluation of the Watchman Left Atrial Appendage Closure device in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versus long‑term warfarin therapy: thePREVAIL trial[J]. J Am Coll Cardiol, 2014, 64(1):1‑12. DOI:10.1016/j.jacc.2014.04.029.
来源: 星云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