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刷刚碰到嘴角,像有人用针往我脸上扎,疼得我差点把牙杯摔了。”65岁的张阿姨(化名)捂着右脸,说话时不敢张大嘴 —— 这三年来,三叉神经痛像个 “不定时炸弹”,藏在她的脸颊、鼻翼、嘴角,只要轻轻一碰,就会开始钻心的疼。

疼痛升级:从“几秒刺痛”到“不敢吃饭”的煎熬

三年前,张阿姨的右脸开始隐隐作痛,像被小针扎了一下,几秒钟就过去。医生说是三叉神经痛,开了卡马西平,“吃了就不疼了,就是老想睡觉,走路都发飘。” 她没太在意,毕竟疼的时候少,忍忍就过去了。

可从2个月前开始,疼痛变得越来越 “嚣张”:以前几秒钟就能熬过去,现在要疼几十秒甚至一两分钟;以前只是偶尔发作,现在说话、吃饭、风吹到脸都会触发;更让她崩溃的是,卡马西平的效果越来越差,加量后头晕得站不稳,不吃又疼得浑身冒汗。

“最惨的是吃饭,筷子刚碰到嘴唇就疼得钻心,一碗粥要分十几次喝,还没咽下就疼得眼泪直流。” 张阿姨说,短短一个月,她瘦了10斤,脸颊凹下去一块,像换了个人。近日,实在是疼得受不住了,来到了长沙裕湘医院

揪出“神经与血管”的纠缠

在门诊,接诊的是长沙裕湘医院神经外科陈志军主任,接诊时,张阿姨正用手死死按住右脸,说话含混不清。“典型的三叉神经痛,而且是原发性的。”陈志军主任一边安抚她,一边安排颅神经显像检查。

检查结果很快出来:张阿姨的三叉神经根部,被一根血管紧紧 “骑跨” 着。“就像电线被压住了,时间久了会短路,疼就是‘短路’时的电击感。” 陈志军主任打了个比方,“药物只能暂时‘止痛’,却拆不开神经和血管的纠缠,这也是为什么药越吃越没效。但需要提醒的是,药物也只是能缓解症状,让疼的轻一些,而且药物需长期吃,不吃就会疼痛发作。

关于张阿姨的病情,陈志军主任不建议继续药物加量,目前副作用已经影响到生活了,要想彻底摆脱疼痛,得靠手术把血管和神经分开。

“ 微血管减压手术,这是一种微创的,不是‘大开颅’。” 陈志军主任指着模型解释,手术会在耳后开一个硬币大小的切口,利用脑组织和颅骨之间的自然间隙操作,全程在显微镜下进行,还会用神经电生理监测 “护航”,确保不损伤周围的神经和血管。

重获新生:能吃能笑的日子回来了

术后第二天,张阿姨试着抿了口水 —— 不疼了!她又慢慢张开嘴,吃了小半碗粥,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三年了,终于能好好吃顿饭了!”

如今张阿姨,脸上重新有了笑容。她会给孙子做他最爱吃的红烧肉,会和老姐妹们在公园跳广场舞,说话时声音洪亮,再也不用捂着嘴 “偷着说”。“以前怕疼,连洗脸都不敢用力,现在洗澡时热水冲在脸上,都是舒服的!” 她摸着脸颊,眼里闪着光。

专家提醒:别让“天下第一痛”拖成“难愈痛”

其实治疗三叉神经痛,首先需要明确,吃药是不能治好三叉神经痛的。一般的止痛药效果不好,中药更是没有效果,但是卡马西平、奥卡西平、普瑞巴林、加巴喷丁这些药物治疗三叉神经痛效果比较好,但是也有弊端,比如吃药有效,停药就无效,所以药要长期吃;

刚开始有效,逐渐效果变差甚至无效。所以很多患者容易病急乱投医,别人说有用的方法自己都要尝试一下,严重的会导致并发症。如果药物效果不好,且越来越疼痛,这种情况建议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来源:长沙裕湘医院 神经外科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ZS)

来源: 长沙裕湘医院 神经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