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患者除了常见的心跳过快问题,有时也会遭遇严重的心动过缓(心跳过慢),导致心脏泵血功能显著下降,危及重要器官的供血。此时,心脏起搏器便成为至关重要的治疗手段。
起搏器:精准调控心跳的“智能引擎”
起搏器并非简单的“闹钟”,而是一个精密的心脏节律管理装置。它通过植入体内的电极导线与心脏相连,持续监测心跳。一旦检测到心跳过慢(如低于设定的安全频率),便会立即发出微小的电脉冲刺激心肌,强制心脏按预设的正常节律收缩,从而确保全身获得稳定、充足的血液供应。
微创植入,恢复迅速
起搏器植入手术通常属于微创手术。医生会在患者锁骨下方的皮肤做一个3-4cm小切口,将起搏器脉冲发生器(主机)和电极导线植入合适位置(导线尖端固定在心腔内壁),并调试好各项参数(如起搏频率、感知灵敏度等)。手术过程相对简短,患者术后恢复较快。
哪些房颤患者需要安装起搏器?
并非所有房颤患者都需要起搏器,主要适用于以下情况:
1. **房颤合并严重症状性心动过缓:**患者静息心率持续过低(例如经常低于40次/分钟),并且伴随明显的头晕、乏力、气短、黑矇(眼前发黑)甚至晕厥等心脏供血不足的症状。
2. **房颤消融术后并发症:**部分患者在接受了房颤导管消融治疗后,可能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电信号传导中断),导致心室率过慢,此时也需要起搏器来维持有效心跳。
植入起搏器后的关键注意事项
成功植入起搏器只是第一步,术后的长期管理和生活细节同样重要:
**1.****定期随访:**这是重中之重。患者需严格按医嘱定期回医院进行起搏器程控检查。医生会评估起搏器工作状态、电池剩余寿命(通常可用数年甚至十年以上),并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参数。
**2.****主动告知病史:**在任何医疗检查(尤其是影像学检查)或治疗前,务必主动告知医务人员您体内植入了起搏器。请随身携带起搏器识别卡(随访卡),上面记录着起搏器型号和关键信息。
**3.****兼容核磁共振(MRI):**虽然目前已有专门设计的、可安全接受MRI检查的起搏器(MRI兼容型),但并非所有起搏器都具备此功能。切勿自行判断!需要做MRI时,必须出示随访卡,由专业医生根据设备信息评估是否安全可行。
**4.****规避强电磁干扰:**避免靠近或长时间停留在强磁场环境中,如工作中的工业电磁炉、大型电机、高压变压器、电弧焊接设备、磁疗设备等。保持安全距离(通常建议至少15-25厘米)。
**手机使用:**尽量使用安装起搏器对侧的耳朵接听电话;避免将手机直接放在起搏器植入部位的口袋里(如胸前口袋)。
**5.****伤口护理与活动:**术后初期注意保持植入部位伤口清洁干燥,按医嘱护理。避免植入侧手臂短期内做大幅度剧烈活动或提重物,睡觉时也尽量避免长时间压迫起搏器囊袋部位。
**6.****紧急情况:**如果出现植入前类似的头晕、黑矇、晕厥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检查。
科学管理,安心生活,遵循医嘱,做好定期随访和日常防护,心脏起搏器就能成为房颤患者可靠的心跳“守护者”,长期、稳定地保障心脏功能,显著改善生活质量。
(预告:下一期我们将探讨左心耳封堵术——如何从源头上预防房颤引发的血栓栓塞风险。)
**关键词:**房颤,心脏起搏器
**推荐人群:**房颤患者及家属。
**级别:**中级阅读
作者:高小泽、顾佳宁
单位:上海市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
参考文献:
[1]VAN GELDER I C, RIENSTRA M, BUNTING K V, et al. 2024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trialfibrillation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Cardio-Thoracic Surgery (EACTS)[J]. Eur Heart J,2024,45(36):3314.VANGELDER I C, RIENSTRA M, BUNTINGK V, et al. 2024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atrial
fibrillation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EuropeanAssociation for Cardio-Thoracic Surgery (EACTS)[J]. Eur Heart
J,2024,45(36):3314.
[2] KusumotoFM,SchoenfeldMH,BarrettC,et al. 2018 ACC/AHA/HRS Guideline on the evaluation and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bradycardia and cardiac conduction delay: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and the Heart RhythmSociety[J]. Circulation, 2019, 140( 8): e382- e482. DOI:10.1161/CIR.0000000000000628
[3] Su L, Cai M, Wu S, et al. Long‑term performance andrisk factors analysis after permanent His‑bundle pacing and atrioventricularnode ablation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heart failure[J].Europace, 2020, 22(Suppl_ 2):ii19‑ii26. DOI: 10.1093/europace/euaa306.
来源: 星云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