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飞速发展,普通人也能借助多种便捷设备在家中初步监测心房颤动(房颤),及时发现心脏节律异常的信号。这些设备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需求的人群:
1.智能手表与手环:便捷的日常守护者
原理:利用腕部光学传感器持续监测脉搏(PPG技术),追踪心率变化。
功能:能实时检测心率异常升高或明显的节律不齐(如漏跳、乱跳),并发出即时提醒。部分高端型号搭载特定算法,可分析脉搏波形,初步提示“可能检测到房颤迹象”。
优势:佩戴舒适、操作简便、适合长期日常使用。能与手机APP无缝连接,自动记录并生成详细的心率趋势图表,便于用户和医生观察潜在规律。
注意: 其房颤提示功能仅为筛查和预警工具,存在一定假阳/阴性率。一旦收到提示或自感不适,必须尽快就医进行专业心电图确认诊断。
2.便携式单导联心电记录仪:口袋里的“心电图机”
原理:用户通过手指接触电极片或将设备贴于胸前,记录单导联心电信号。
功能:操作简单,用户可在症状出现时(如心悸、头晕)自行操作,数十秒内即可获取一份即时的心电图波形。
优势:体积小巧、便于携带。能快速捕捉症状发作时的心电证据,解决了常规心电图难以捕捉阵发性房颤的痛点。数据通常可上传至云端或APP,方便医生远程查看与分析,特别适合症状不规律、短暂或易在就诊时消失的患者。
定位:提供即时的心电证据,是连接家庭监测与专业诊断的重要桥梁。
3.动态心电图监测仪(Holter):不间断的心脏“录像师”
原理:通过贴在胸部的电极片,连续记录24小时至数天甚至更长时间的心脏电活动。
功能:对心脏活动进行长时间、连续记录,如同全程录像。
优势:能够有效捕捉短暂、偶发或无症状的房颤事件,即使发作时间很短或在夜间,只要发生在佩戴期间,都有较高记录概率。医生通过分析完整数据,诊断准确性显著提高。
适用:常用于评估心悸原因、筛查阵发性房颤或评估治疗效果。
4.植入式心脏监测器(ICM):长期隐匿的监测哨兵
原理:通过微创手术将小拇指大小的装置植入胸部皮下,持续监测皮下心电图。
功能:可持续工作数年,不间断监测心脏电活动。一旦检测到预设的心律异常(包括无症状房颤),会自动存储关键心电数据。
优势:提供超长程(数月到数年)的连续监测,对识别无症状性或极低频发作的房颤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尤其适用于不明原因卒中患者、房颤消融术后评估或极高卒中风险人群的筛查。
适用: 针对特定高危人群的专业级长期监测解决方案。
优势: 上述设备极大地提升了房颤的早期发现率和证据捕获能力。它们使监测更加主动、便捷,是重要的预警、筛查和辅助诊断工具,为及时干预、预防中风等严重并发症争取宝贵时间。
局限与关键原则:
智能手表/手环的房颤提示及便携心电记录仪的结果均不能等同于临床诊断,存在技术局限性。所有设备均无法替代专业医疗评估和标准心电图检查。
最重要原则:无论何种设备提示异常,或患者自身出现心悸、胸闷、头晕等疑似症状,都必须立即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医生将结合症状、病史、设备数据以及专业的检查手段(如12导联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进行综合分析和最终确诊。
结语
科技发展为房颤的主动管理带来了革命性变化。从日常佩戴的智能穿戴,到功能更强的便携心电仪,再到专业的动态监测和植入设备,这些工具构建了从日常预警到精准捕捉证据的多层次监测体系。了解并善用这些工具,结合及时的专业医疗干预,是守护心脏健康、预防房颤相关并发症的关键一步。
下一期预告: 我们将深入探讨在医院环境中,医生用于诊断和评估房颤的常见专业检查方法。
关键词:房颤,便捷设备,智能
推荐人群:房颤高危人群,注重心脏健康人群,对智能设备感兴趣的人
级别:中级核心阅读
作者:高小泽、顾佳宁
单位:上海市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
参考文献:
[1] Khurshid S, Healey JS, McIntyre WF, et al. Population‑Based Screening for Atrial Fibrillation[J]. Circ Res, 2020, 127(1): 143‑154. DOI: 10.1161/ CIRCRESAHA.120.316341.
[2]Attia ZI, Noseworthy PA, Lopez‑Jimenez F, et al. A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enabled ECG algorithm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during sinus rhythm: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outcome prediction[J]. Lancet, 2019, 394(10201): 861‑867. DOI: 10.1016/S0140‑6736(19)31721‑0.
[3]Guo Y, Lane DA, Wang L, et al. Mobile health technology to improve care for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J]. J Am Coll Cardiol, 2020, 75(13): 1523‑1534. DOI: 10.1016/j. jacc.2020.01.052.
来源: 星云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