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有没有发现?咱们为了让娃多吃两口,总爱琢磨些“重口味”——糖醋里脊酸甜开胃,炸鸡腿金黄喷香,红烧肉、红烧排骨、酱排骨、鱼香肉丝、炸小黄鱼、蛋黄肉粽……可这些一口下去满是幸福感的菜,却无意中给孩子的健康埋下了“隐患”。
长期吃高油高盐的食物,不仅容易让热量“超标”,还会把娃的味蕾养得“挑剔”,清淡的绿叶菜、原味的杂粮饭反而引不起兴趣了。更让人担心的是,外卖、快餐的“大份量”还在悄悄打乱娃对“正常饭量”的认知。如某连锁汉堡店的儿童套餐,实际热量已然超过了7岁孩子正餐的需求!久而久之,娃习惯了“吃不完就剩”,慢慢分不清“饿”和“饱”,一不小心就可能养成暴饮暴食的习惯。
家长们可别小看这餐桌上的每一口——2020年《中国居民营养和慢性病报告》数据显示,6-17岁的孩子中,超重率有11.1%,肥胖率为7.9%,意味着每5个孩子中就约有1个受超重或肥胖困扰。想帮孩子把健康“握在手里”,可以从认识餐桌上的“红绿灯”开始,跟着这份“饮食交规”走,帮孩子轻松告别肥胖!
表1 红绿灯标签的食物选择
来源:中国儿童肥胖诊断评估与管理专家共识.
红灯停|这些“甜蜜陷阱”,再爱也得少碰
“红灯食物”就像马路上的红灯,得“紧急叫停”!它们往往披着美味的外衣,里面藏的却是高糖、高油、高盐的“三重暴击”。比如娃爱吃的奶油蛋糕,一口下去软乎乎、甜滋滋,可一块蛋糕的热量,几乎抵得上娃一顿正餐,而营养却差了一大截;又比如街边的炸薯条,高温油炸后,脂肪含量“飙升”不说,还会产生损害健康的反式脂肪酸。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明确指出,高添加糖饮食会增加超重、肥胖、龋齿的发生风险。这些食物带来的是“空热量”——即只有热量没有营养的成分,长期吃不仅让体重往上走,还会让娃越来越偏爱重口味,正经三餐反而吃不下,妥妥的儿童肥胖“隐形推手”。
不过家长也别慌,“红灯食物”不是完全“不能吃”,而是要“很少吃”。比如过节、过生日时偶尔尝一口,当个小惊喜就好,千万别让它们成为日常餐桌的常客。
**黄灯缓|**美味与健康的“平衡木”
“黄灯食物”就像过马路遇到黄灯,得“减速慢行”。它们本身有营养,但热量、糖分或脂肪含量较高,关键看咱们怎么“把控”。
食物加工方式对营养影响极大。所以食物迈入黄灯区与否,在于俩关键——“控制量”和“看做法”。
先说“控制量”:像白米饭、白面条,能供能量但膳食纤维少,过量食用容易转化为脂肪堆积。不如在米饭里加把紫米等粗粮,或用红薯等薯类当部分主食,营养更均衡。
再议“看做法”:同样是鸡肉,清蒸鸡胸肉是优质蛋白,妥妥的“绿灯选手”;可要是裹上鸡蛋液、沾上面包糠炸成鸡腿,就立马跳进“黄灯区”甚至“红灯区”了。
家长可以记住把握“黄灯食物”的“3个限定”:限定频率(每周顶多吃3次)、限定份量(主食每餐一个拳头)、限定做法(多蒸煮,少油炸)。
这样就能在美味和健康之间找到平衡啦!
绿灯行|这些食物,让娃越吃越有活力
“绿灯食物”就像畅通的马路,能让娃“放心通行”!它们大多是天然、少加工的食材,满是膳食纤维、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既能满足娃生长发育的需求,还能带来满满的饱腹感,帮娃控制总热量。
比如西兰花、菠菜、白菜等叶菜,热量低还富含膳食纤维,能帮助的肠道“动起来”;清蒸鲈鱼、水煮蛋富含优质蛋白,助力孩子肌肉发育和免疫防御的基石;蓝莓、苹果、橙子、猕猴桃、香蕉等水果含有膳食纤维和维生素,但注意不能代替蔬菜,也不建议榨汁喝哦。
娃不爱吃“绿灯食物”怎么办?
把“绿灯食物”花样翻新,让孩子爱上“天然味道”:把白米饭换成五颜六色的杂粮饭;用蔬菜做无油或少油拌菜;用无糖酸奶搭配新鲜水果当零食。
翻新花样,在“斗智斗勇”中和娃一起探索健康,一路绿灯!
让“红绿灯”照亮孩子的健康未来
儿童肥胖从来不是单一的“体重问题”,而是关乎生长发育、心理健康和终身健康的“重要课题”。餐桌上的“红绿灯”不是束缚,而是给家长和孩子的饮食导航——培养孩子自主选择健康食物的能力;也让家长在烹饪时有科学提供方向。
记住,防治儿童肥胖没有“特效药”,却有“日常方”。“红灯食物”成为偶尔的惊喜,“黄灯食物”变成适度的享受,“绿灯食物”成为餐桌的主角。餐桌上遵守“饮食交规”,操场上蹦跳轻盈不累,收获爽爽的童年!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临床营养学组,等.中国儿童肥胖诊断评估与管理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2022,60(06):507-515.
[2]《中国儿童肥胖的评估、治疗和预防指南》专家组.中国儿童肥胖的评估、治疗和预防指南[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21,32(12):1716-1722.
[3]以上图片来源自网络.
作者:吴思颖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儿科系
指导老师:牛杨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临床营养科
项目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生健康科普摇篮计划(第五期)
来源: 星云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