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的科学用药全攻略

                                                               罗凯文

                                              (广东揭阳515300  揭阳普宁麒麟镇卫生院内科)

      近年来,冠心病的患者群体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这一疾病已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首要问题之一。在治疗过程中,恰当地使用药物对于控制病情的发展至关重要。以下将详细探讨冠心病患者在用药期间需要注意的各种要点,旨在帮助大家避免常见的用药误区,从而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自我管理。

一、冠心病常用药物分类及作用原理。    理解药物作用机制是采用科学方法治疗冠心病的关键第一步。用于此类疾病治疗的药物大致可以归类为五种主要类型,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作用途径:

1、硝酸酯类药物,例如硝酸甘油与硝酸异山梨酯等,对于心绞痛患者来说是极为重要的紧急治疗手段。这类药物能够迅速扩张冠状动脉,从而增加流向心脏肌肉的血液量,有效缓解胸痛症状。尤其是硝酸甘油,通过舌下给药方式,可在大约2到3分钟内显现疗效。

2. 抗血小板药物,例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是预防血栓形成的强有力工具。它们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来发挥作用,从而有助于减少心肌梗死的风险。根据研究,在正确使用阿司匹林的情况下,可以将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概率降低约25%。

3、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和比索洛尔等药物,在心血管治疗中扮演着类似心脏“节拍器”的角色。它们不仅能够有效地减缓心跳速率,还能降低血压水平,从而减少心肌对氧气的需求。对于那些同时患有高血压的冠心病患者来说,这类药物显得尤为适合。

4、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等,被广泛认为是维护血管健康的高效工具。这类药物主要通过减少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即“坏胆固醇”,LDL-C)的水平来发挥作用,并且能够稳定动脉壁上的斑块,从而有助于减缓动脉硬化的进程。

5、ACEI/ARB类药物,例如卡托普利和缬沙坦,被誉为心脏的“修复师”。这类药物能够促进心脏结构的改善,并有效缓解心脏负担,特别适合于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的治疗。

二、科学用药的五大黄金法则。

法则一是应当准确掌握服药的最佳时机。由于各类药物皆有其独特的“生物钟”效应,如果能够恰当地选择用药时间,则可以显著提升药物的疗效。

       以阿司匹林肠溶片为例,人们常说“阿司匹林伤胃”,但您是否知道,实际上空腹服用该药物反而更安全?这是因为这种药物设计为在经过胃部时保持完整,直至到达肠道才释放其活性成分。如果是在饭后服用,则可能会导致药物的保护层提前溶解于胃中,从而对胃黏膜造成不必要的刺激。因此,有观点认为阿司匹林肠溶片就像是“血小板的守护者”,每天早晨空腹服用能够发挥最佳效果。

       此外,建议在晚间或临睡前服用他汀类药物,因为人体内胆固醇的合成高峰期主要集中在夜间。因此,可以这样描述该药物的作用特点:“我于夜间的疗效最为显著,请务必避免与葡萄柚同服。”

       另外,在使用硝酸酯类药物时,建议保持8至12小时的给药间隔,例如可以在早上8点、下午2点以及晚上8点分别服药,以此来预防耐药性的产生。至于β受体阻滞剂,则通常推荐在早晨空腹时服用;如果选择的是缓释片形式,那么这类药物的吸收过程往往会更加稳定。

法则二严格剂量控制

1、阿司匹林:每天75-150毫克,具体根据医生建议;‌

2、氯吡格雷:每天75mg,固定时间服用;‌

3、在心绞痛发作期间,采用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是一种有效的缓解手段,建议单次剂量为一片。如果患者在初次给药后五分钟后仍未感到症状有所改善,则可追加一次相同剂量的药物,但需注意的是,这种额外给药的操作不应超过三次。

值得注意的是,冠心病药物剂量的调整犹如“走钢丝”,如果剂量哪怕稍微偏高,便可能引发更多的副作用;反之,若剂量稍显不足,则难以达到预期疗效。因此,切勿擅自调整用药量。

法则三警惕药物“内战”

冠心病药物与其他药物同服可能引发"内战",例如以下情况。

1、硝酸甘油与西地那非(即广为人知的伟哥)绝对不能同时使用,因为这种组合可能会导致严重的低血压风险,甚至危及生命。硝酸甘油在紧急医疗处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它与西地那非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相互作用。

2、阿司匹林+华法林‌:增加出血风险,需密切监测凝血功能。‌

3、他汀类+红霉素‌:可能引发横纹肌溶解症。‌

4、降压药+葡萄柚汁‌:影响药物代谢,增强副作用。‌

法则四是为了有效识别并妥善处理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必须熟悉这些药品可能发出的“不良反应信号”,并且能够迅速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

1、阿司匹林作为一种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如果观察到黑便及牙龈出血的现象,这通常被认为是消化道出血的警示信号。另一方面,对于他汀类药物使用者而言,若出现肌肉酸痛并伴随无力感,则可能是横纹肌溶解症的一个重要提示。

2、β受体阻滞剂‌:心率<50次/分、严重乏力;‌硝酸酯类‌:剧烈头痛、面部潮红(血管扩张反应);‌

如果出现了上述症状,无需过度担忧。应及时与医疗专业人员沟通,以便他们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在此期间,未经医生指导,切勿擅自停止正在使用的药物。

法则五冠心病患者应随身携带“救命三件套”。

1、硝酸甘油‌:避光保存于原装棕色瓶内,开封后3个月需更换;‌

2、急救卡‌:注明用药清单和过敏史;‌

3、紧急联系人电话‌:确保突发情况能及时求助。

三、冠心病患者最常陷入的五大用药误区。

误区一,“不痛不吃药”     许多患者仅在经历胸痛时才开始服用药物,而当症状稍有改善便立即停止治疗。实际上,冠心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通过持续的药物管理来进行有效控制。这种不连续的用药模式类似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并不能有效地维持病情稳定。

误区二,存在一种误解认为“手术后便无须担忧”。接受支架植入术的患者有时会错误地认为“血管畅通之后就不再需要服药了”。然而事实恰恰相反,术后阶段更应加强抗血小板治疗(通常推荐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约一年),以防止支架内部形成血栓。

误区三,“保健品替代药品”    部分患者倾向于信任那些标榜为“天然无副作用”的保健品,并因此自行停止了医生开具的药物治疗。值得注意的是,至今为止没有任何一种保健品能够有效替代针对冠心病的标准药物疗法。如果采取这种做法,可能会导致极其严重的健康风险。

误区四“剂量随意调整”

擅自依据症状调整药物剂量是一种高风险的做法。例如,未经医生指导就停止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可能会导致心绞痛的发作;同样地,如果自行减少他汀类药物的用量,则可能导致血脂水平失去控制。

误区五:“忽视生活方式”。在采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必须注重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例如,吸烟会削弱阿司匹林的效果;高盐饮食则可能抵消降压药的作用;而缺乏体育锻炼,则不利于心脏功能的恢复。

四、随着医学领域的不断进步,冠心病治疗药物的研究也持续推陈出新,这正是冠心病用药领域最新发展动态的体现。

1、在个性化用药领域,通过基因检测技术来指导抗血小板药物的选择,从而实现“量体裁药”的目标。

2、对于生物可吸收支架来说,它可能有助于减少术后抗血小板治疗所需的时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的负担。

3、对于那些无法耐受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而言,诸如PCSK9抑制剂这样的新型降脂药物提供了额外的治疗选择。

4、在遵循西医治疗标准的前提下,还应适当引入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作为辅助疗法。

5、在智能用药提醒领域,药物管理应用程序提供了多样化的服务。它不仅能够按时提醒用户服药时间,还能详细记录下服药后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并据此生成详细的用药报告,供医疗专业人员在进行诊断与治疗时参考使用。

五、给冠心病患者的温馨提醒。

1、定期复诊‌:每3-6个月复查血脂、血糖和肝肾功能‌。

2、药物使用日志:应详尽记载每次服药的详细情况,并密切观察症状发展的任何细微变化,同时也要留意是否有不良反应发生。在就医过程中,请将这些信息提供给医生作为诊疗参考。

3、家人培训‌:教会家属识别心绞痛症状和急救药物使用方法。

4、季节防护‌:冬季注意保暖,避免寒冷诱发心绞痛‌。

5、心理调适‌:保持平和心态,焦虑可能加重心脏负担。

6、把治疗药物标记好,放置到儿童不能触及的地方,防止误服。

来源: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