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体检季,很多人花几千块做各种高端项目,却可能漏掉最能反映肾脏健康的 “平价神器”—— 尿常规检查。这项只要十几块钱的基础检查,堪称肾脏的 “侦察兵”,能在肾病早期就发出预警,比 B 超、抽血等检查更及时发现问题,可惜常被人忽视。了解尿常规的重要性,才能让体检真正发挥 “早筛” 作用,守住肾脏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尿常规为啥能 “揪出” 肾病?

肾脏是人体的 “精密过滤器”,每天要过滤约 180 升血液,相当于 90 瓶大瓶装矿泉水的量。血液流经肾脏时,健康的肾小球会像 “筛子” 一样拦住蛋白质、红细胞等有用物质,只允许代谢废物(如尿素、肌酐)和多余水分通过肾小管排出,形成尿液。一旦肾小球或肾小管受损,这个 “过滤系统” 就会出问题:蛋白质、红细胞等本应被留住的物质会 “漏” 到尿液里,形成蛋白尿、血尿;而代谢废物排不出,又会在体内堆积。

这些变化往往最早在尿常规中显现。很多肾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患者可能既不腰疼也不水肿,但尿常规已经能捕捉到异常。临床数据显示,尿常规能在肾功能下降 30% 前发出预警,此时及时干预,能有效阻止肾病进展;而等到出现明显症状(如浮肿、乏力)再检查,肾功能可能已损失 50% 以上,治疗难度大大增加。因此,尿常规就像肾脏的 “健康哨兵”,用十几块钱的成本,就能实现对肾病的早期筛查,性价比极高。

这 3 个指标异常要警惕,别忽视“+” 号信号

拿到尿常规报告,别只看 “正常 / 异常” 的结论,要重点关注这 3 个核心指标,它们的异常可能是肾脏在 “求救”。

❶ 尿蛋白(+):正常情况下,尿液中几乎不含蛋白质,尿常规中尿蛋白应为 “阴性(-)”。若报告中出现 “+”“++” 甚至 “+++”,说明尿液中出现了蛋白质,医学上称为蛋白尿。这可能是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的早期信号 —— 肾小球滤过膜受损后,蛋白质趁机漏到尿液中,加号越多,说明漏出的蛋白越多。偶尔一次尿蛋白阳性可能与剧烈运动、发热等临时因素有关,但持续阳性(连续两次以上)必须警惕,需进一步检查 24 小时尿蛋白定量,明确蛋白漏出的具体量,为诊断提供依据。

❷ 尿隐血(+):尿隐血反映尿液中是否存在红细胞。正常应为 “阴性(-)”,若出现 “+”,说明尿液中检测到了红细胞,可能提示多种问题:比如肾结石划破尿路黏膜,会导致红细胞漏出;尿路感染时,细菌刺激尿路,也可能引发隐血阳性;而肾小球病变(如肾炎)则会因滤过膜受损,让红细胞进入尿液。需要注意的是,女性检查尿常规要避开月经期(前后 3 天),否则经血混入尿液会导致假阳性,影响结果判断。若非经期出现持续隐血阳性,需进一步做尿沉渣检查,明确红细胞形态,区分是肾小球源性还是尿路问题。

❸ 尿比重异常:尿比重反映尿液的浓缩或稀释程度,正常范围在 1.015-1.025 之间,受饮水多少影响会略有波动,但持续异常往往提示肾脏功能问题。如果尿比重持续偏低(<1.010),可能是肾小管浓缩功能下降 —— 肾小管无法正常重吸收水分,导致尿液稀释,常见于慢性肾病、间质性肾炎等;而尿比重过高(>1.030)则可能是身体脱水(如饮水过少、大量出汗),或糖尿病患者因尿糖升高导致尿液渗透压增加,需要结合血糖等指标综合判断。

哪些人更要重视尿常规检查?

尿常规虽便宜,但并非所有人都能重视。以下几类人群属于肾病高危人群,更要把尿常规列为体检“必查项”: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易损伤肾小球,建议每 3-6个月查一次);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佳会加重肾脏负担,每年至少查一次);有肾病家族史的人(遗传因素会增加患病风险,定期筛查能早发现问题);长期服用止痛药、抗生素等药物的人(部分药物可能损伤肾小管,需通过尿常规监测肾脏状态)。

检查时还要注意细节:留取尿液时要取 “中段尿”(先尿出一点再接尿),避免尿道口细菌污染;留尿前清洗外阴,女性避开月经期;留尿后及时送检,避免尿液放置过久导致成分变化,影响结果准确性。

别小看这十几块钱的尿常规检查,它能在肾病早期就 “揪出” 隐患,为治疗争取宝贵时间。每年体检时,记得主动要求做尿常规,别让这个 “平价神器” 被忽略。肾脏的健康,往往就藏在这些不起眼的检查细节里,早发现、早干预,才能守住身体的“过滤器”。

来源: 医路肾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