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肾友来说,肌酐升高往往是关注的焦点,但有个指标比肌酐升高更危险 —— 它在悄悄升高时几乎没有明显症状,却会让心血管疾病风险翻倍,甚至可能缩短十年寿命。这个被称为 “隐形杀手” 的指标,就是血磷。很多肾友忽视了对它的控制,直到出现严重并发症才追悔莫及,而此时身体的损伤可能已不可逆。
血磷是人体必需的元素,参与骨骼形成、能量代谢等重要生理过程,正常情况下应维持在<1.78mmol/L的范围,超过 2.1mmol/L 即为严重升高。但当肾功能受损后,肾脏排磷的能力大幅下降,血磷就会在体内逐渐堆积。它像 “沉默的腐蚀剂”,悄无声息地损伤身体各个系统:首先会攻击血管,导致血管壁钙化变硬,失去弹性,不仅让血压难以控制,还会增加心梗、脑梗的风险;其次会刺激甲状旁腺增生,引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导致骨痛、骨质疏松,甚至出现病理性骨折;同时,高磷还会加重心脏负担,导致心肌肥厚、心功能下降,心衰风险飙升。多项研究显示,血磷持续超标的肾友,心血管死亡率比血磷正常者高 3 倍,预期寿命平均缩短 8-10 年,其危害远超很多人的认知。
更可怕的是,高磷在早期几乎没有特异性症状,肾友很难通过自我感觉发现异常。等出现皮肤瘙痒、关节疼痛、肢体麻木等明显不适时,往往血管钙化已经进展到一定程度,此时再干预效果会大打折扣。很多肾友没意识到,日常饮食中隐藏的 “隐形磷” 是导致血磷升高的主要罪魁祸首,这些高磷食物常常被忽视:
加工食品是高磷的 “重灾区”,香肠、罐头、速食汤等为了延长保质期、改善口感,会添加大量含磷添加剂(如磷酸钠、焦磷酸钠),这些添加剂中的磷吸收率高达 90% 以上。1 根普通香肠的磷含量就相当于 3 碗米饭的磷总量,经常吃会让血磷在不知不觉中升高;坚果和干货也暗藏风险,10 颗杏仁的磷含量约 100mg,远超肾友单次建议摄入量,而晒干的香菇、木耳经过脱水后,磷含量也会大幅浓缩;浓肉汤更是 “磷的浓缩液”,肉类中的磷在熬煮 2 小时后会大量释放到汤里,此时汤中的磷含量是肉本身的 5 倍,喝一碗浓肉汤就相当于 “喝磷水”,对控磷极为不利。
想有效控制血磷,记住 “3 步法则” 能帮你避开陷阱:
第一步是少吃高磷食物,优先选择低磷主食,如大米、小米、藕粉等,减少全麦面包、糙米等粗粮的摄入;肉类建议先焯水再烹饪,焯水过程能去除部分磷,烹饪时避免使用肉汤、骨汤调味;零食选择苹果、草莓等低钾低磷水果,替代坚果、巧克力等高磷零食。
第二步是保证优质蛋白摄入但不过量,蛋白质代谢会产生磷,过量摄入会加重血磷负担。肾友每天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牛奶)摄入量不超过 1.2g/kg 体重(以 60kg 体重为例,每天不超过 72g),通过精准控制蛋白总量,减少磷的来源。
第三步是按时服用磷结合剂,餐中服用碳酸钙、司维拉姆等磷结合剂,能像 “海绵” 一样在肠道内吸附食物中的磷,阻止其被吸收,从而降低血磷水平。但要注意磷结合剂需随餐服用,才能发挥最佳效果,切勿空腹吃或餐后补吃。
血磷控制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肾友的生存质量和寿命。每次复查时,别只盯着肌酐指标,一定要关注血磷数值,将其控制在目标范围内(透析患者建议 1.13-1.78mmol/L)。一旦发现血磷升高,及时和医生沟通,通过调整饮食、优化用药等方式早期干预,才能避开这个 “减寿陷阱”。对肾友来说,控磷不是小事,而是守护健康和生命长度的关键,从现在开始重视血磷管理,才能为自己争取更长久、更有质量的生活。
来源: 医路肾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