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透析患者来说,抽血化验单就像 “身体晴雨表”,能及时反映贫血、电解质紊乱、肾功能变化等问题,是医生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但很多人不知道,抽血前的一些小细节没做好,可能导致化验结果 “失真”,掩盖真实病情或夸大异常,影响治疗判断。以下 3 个注意事项一定要记牢,才能让化验单真正发挥作用。

1. 抽血时间 “掐准点”,别早别晚有讲究

常规透析患者每月需要定期检查血常规、肾功能等项目,抽血时间的选择直接影响结果的准确性,绝非 “什么时候方便就什么时候抽”。建议选在透析前一天早上空腹抽血,此时血液中的尿素、肌酐、钾、磷等指标能更真实地反映身体状态。这是因为透析会清除部分代谢废物,若在透析后抽血,刚经过透析的血液中肌酐、尿素氮、钾等数值会偏低,容易让医生误判病情,以为肾功能控制得更好,从而延误干预时机。

抽血前的准备也有讲究:抽血前一晚 8 点后就不要再吃东西了,以免食物消化吸收影响血糖、血脂等指标;可以喝少量白开水(不超过 100ml),避免因脱水导致血液浓缩,影响红细胞、血红蛋白等数值。此外,抽血前一天要避免熬夜或剧烈活动,熬夜会让白细胞、血糖等指标出现异常波动,剧烈运动则可能导致肌酸激酶升高,干扰结果判断。保持规律作息,让身体处于平稳状态,才能保证化验结果的可靠性。

2. 停药 “问医生”,别自作主张断药

“抽血前要不要停药?” 这是很多透析患者的疑问。答案是 “常规药不停,特殊药遵医嘱”,千万别凭自己的判断擅自停药。像降压药、胰岛素、抗凝药等基础药物,需要长期规律服用以维持身体指标稳定,突然停用会导致血压骤升、血糖波动或凝血功能异常,反而让化验结果失真,甚至引发健康风险。比如突然停服降压药,抽血时血压升高可能影响血液黏稠度检测;停用胰岛素则可能导致血糖飙升,干扰代谢指标判断。

但有些特殊药物需要特别注意,比如医生明确叮嘱需空腹服用的某些钙剂、铁剂,可在抽血后再补吃,避免药物成分影响血液中钙、铁等元素的检测结果。抽血时一定要主动告诉护士自己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和保健品,尤其是抗凝药(如华法林)、补铁药、磷结合剂等,这些药物可能影响凝血功能、铁代谢、血磷等指标的检测结果,医生需要结合用药情况综合分析化验单。

3. 化验单 “看懂关键项”,异常及时沟通

拿到化验单后,别只盯着指标后面的 “箭头”(↑表示升高,↓表示降低),要学会关注对透析患者至关重要的关键指标,才能及时发现问题。首先是血红蛋白,它反映贫血程度,透析患者理想值为 100-120g/L,若持续低于 100g/L,可能提示促红素剂量不足或铁储备不够,需要调整治疗方案;其次是血钾,安全范围为 3.5-5.5mmol/L,超过 5.5mmol/L 可能引发心律失常,低于 3.5mmol/L 则可能导致肌肉无力、心跳过缓;最后是血磷,目标值为1.13-1.78mmol/L,长期高磷会导致皮肤瘙痒、血管钙化,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除了这三项核心指标,还要留意血钙(正常范围 2.1-2.5mmol/L)、甲状旁腺激素(反映骨代谢状态)等指标的变化。若发现某项指标持续异常(连续两次以上不在目标范围),或短期内波动较大,要及时和医生沟通,共同分析原因并调整治疗方案。比如贫血加重可能需要增加促红素剂量或补充铁剂;血磷升高则要加强低磷饮食管理,必要时调整磷结合剂的种类或剂量。

对透析患者来说,准确的化验结果是精准治疗的基础。从掐准抽血时间、正确用药到看懂关键指标,这三个细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把这些注意事项落实到每次检查中,才能让医生获得真实的身体数据,制定出更适合的治疗方案,为健康保驾护航。记住,化验单上的每一个数字都在传递身体的信号,认真对待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来源: 医路肾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