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困惑:好不容易约上号来看牙,为什么不能一次帮我把烂牙全部补完?这种“希望速战速决”的心理完全可以理解,但是从医学角度来看,分阶段治疗往往是更科学的选择。今天我们就从以下四个关键原因出发,解析这背后的专业考量。
长时间张口:颞下颌关节的“无声抗议”
治疗牙齿,尤其是后牙区的牙齿,患者通常需要长时间保持大张口状态。颞下关节作为人体运动最为频繁的关节,负责控制张闭口动作。当持续张口超过30分钟,关节内的软骨可能因为压力过大而移位,周围肌肉也会因为疲劳而出现痉挛,导致关节疼痛、弹响甚至张口受限。因此,通常会分次治疗,以保护关节健康。
多颗补牙:咬合关系如同“精密拼图”
牙齿的咬合关系就像是精密的“三维拼图”,每颗牙齿的高度和接触点都需要严格匹配。牙体牙髓科在补牙后,通常需要进行咬合关系的调整,并建议一定的使用适应期。如果一次性补多颗牙,咬合调整的难度就会成倍增加,严重者可能导致全口咬合紊乱,咀嚼疼痛,甚至造成牙齿或者充填体折裂。因此通常建议患者分次补牙,待适应后,再逐步处理其他牙齿。
多颗深龋补牙:疼痛来源难辨的“迷雾”
当多颗牙齿存在深龋(即接近牙神经的深度蛀牙)时,补牙后可能出现牙髓敏感或者疼痛症状。因此,补牙后常需要一定的观察周期,以明确是否需要其他治疗手段。若一次性处理多颗深龋患牙,一旦发生牙齿的疼痛,可能无法分辨疼痛具体来自哪颗牙齿。而多颗牙出现敏感反应,也会增加患者的心理焦虑,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分阶段治疗能帮助明确“责任牙”,避免误诊。
四、全周期管理,任重而道远
烂牙的管理需要涵盖整个生命周期。烂牙的发生与口腔微生物密切相关,同时受饮食、口腔卫生、抗菌药物的使用、口腔日常护理、不同年龄阶段等诸多因素影响。即使一次性补牙后,患者仍需要定期复查,随着生命周期的不同,针对性加强能自行控制的因素进行管理,及时介入干预,减少烂牙及再烂牙的风险。
来源: 温州市护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