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春季上海暴发的Omicron BA.2.2疫情中,9911名 symptomatic患者的数据揭示了一个关键发现:接种2-3剂原始株灭活疫苗可使重症/危重症保护率达到96.02%,即使在60岁以上老年人群中,保护率仍高达90.15%。这一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Frontiers in Medicine》,为新冠疫苗的持续防护价值提供了有力证据。

Omicron BA.2.2重症率仅2.76%,但老年人风险显著升高

作为新冠大流行中的高传播力变异株,Omicron BA.2.2的致病性一直备受关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团队分析了2022年2-7月收治的9911例BA.2.2感染患者,发现整体重症/危重症率仅为2.76%,远低于2020年原始株疫情的重症率(约15%)。但细分数据显示,重症病例中93.4%为60岁以上老年人,且年龄越大风险越高:80岁以上未接种疫苗者重症率达20.28%,而接种3剂疫苗后可降至0%。

“这说明BA.2.2虽然整体致病性减弱,但对老年人仍是‘沉默的威胁’。”研究团队指出,未接种疫苗的70-79岁人群重症率达17.12%,而接种3剂后降至2.60%,疫苗的“保护盾”作用在老年群体中尤为显著。

疫苗如何“驯服”重症?从免疫反应到器官保护

研究通过对比接种与未接种者的血液生物标志物发现,疫苗不仅能降低重症率,还能显著改善感染后的免疫紊乱和器官损伤。例如,未接种疫苗的重症患者淋巴细胞持续处于低水平(免疫细胞“战斗力”不足),而接种者的淋巴细胞计数在16-30天内即可恢复正常;肝肾功能指标(如白蛋白、血尿素氮)的异常程度也在接种者中明显减轻,凝血功能(D-二聚体水平)更稳定。

更深入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分析显示,BA.2.2感染引发的肺部炎症反应与原始株不同:原始株会导致“细胞因子风暴”(过度炎症反应),而BA.2.2则表现为更强的I型干扰素应答(抗病毒免疫的“第一道防线”)和更少的促炎巨噬细胞激活。这种“温和”的免疫反应可能是其整体致病性降低的原因,但疫苗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平衡,减少了器官损伤。

原始株疫苗仍有效,但老年接种率需提升

尽管Omicron BA.2.2已出现抗原漂移,导致疫苗对感染的预防效果下降,但研究证实,基于原始株的灭活疫苗仍能通过诱导细胞免疫和调节炎症反应,有效预防重症。数据显示,接种2剂疫苗的80岁以上老人,重症率从20.28%降至4.35%;接种3剂后进一步降至0%。

然而,上海疫情期间的疫苗接种数据暴露出短板:60岁以上人群中,仅38%完成3剂接种,而80岁以上人群接种率更低。研究团队呼吁,应优先提高老年人群的疫苗覆盖率,尤其是加强针接种,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异株。

这项研究为新冠疫苗的长期应用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也提示公众:面对不断变异的病毒,疫苗仍是保护脆弱人群的关键手段。

来源: 医学前沿Front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