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庞众望母子的生命实践中提炼出的哲学智慧

以“三什哲思”为脉络,从庞众望母子的生命实践中提炼出“面对什么、解决什么、成就什么”的朴素哲学真理,并赋予其“三镜”哲思方法论深意;这既是对毛主席“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成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的生动践行,也是对医学人文与生存智慧的深刻呼应。以下笔者将紧扣主线,结合古典智慧、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庞众望的实践,分层阐述这一哲理体系。

▲“三什哲思”

一、面对什么:显微镜下的“见微知著”——于困厄中定位关键问题

1. 庞众望的“显微镜”实践

直面生存之微:幼年庞众望的“面对”清单具体到残酷细节:父亲精神分裂的混沌、母亲截肢后轮椅上的微笑、自身先天性心脏病的喘息、为母治病挨户借钱的窘迫。母亲庞志芹以“面对什么就解决什么”的朴素箴言,教会他将庞杂苦难拆解为可操作的微观单元,如捡废品还债、煮饭喂母,在具体中消解绝望。病理与共情的双重显微镜:作为急诊科专家提出的“医生有限性”哲学(如仅15%疾病成因可解),恰与庞家困境形成互文——医者用医学显微镜定位病灶,而庞家以生活显微镜定位生存痛点,二者皆需“直面真实”的勇气。

2. 古典与辩证法的“见微”智慧

老子“图难于其易”:将“难”拆解为“易”,恰似庞众望将“还清巨债”拆解为每日废品积累。毛泽东矛盾论:“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庞母拒陷悲情叙事,以客观清单式面对(病、穷、债),正是对主要矛盾(生存)的锁定。医学诊断学隐喻:如笔者所述医生需“见微知著”——从咳嗽见肺炎,从胸痛辨心梗。庞众望从母亲“每日微笑”中读出坚韧基因,正是苦难中的“病理切片”分析。

哲思点睛:“一叶知秋”非玄学,而是于具体中解构抽象。庞众望的“显微镜”,是苦难赋予的生存透镜。

二、解决什么:望远镜里的“远见卓识”——以韧性架构未来通道

1. 庞众望的“望远镜”行动

解近忧而谋远略:为母借钱是救急(近景),但母亲坚持“读书改变命运”才是真正的望远镜——拒绝社会资助,以低保助学金为支点,将“清华梦”设为焦距终点。科研报国的长焦视角:母亲临终嘱托“为国家做贡献”成为他博士阶段的精神望远镜,从精密仪器研究切入“卡脖子”领域,将个人突围升维至国家科技突围。

2. 行动哲学的“望远”智慧

荀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捡废品、攻课本、做班委…“解决”的每一步都是对“千里”的校准。马克思实践论:“哲学家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庞母“解决什么”是彻底的行动哲学——轮椅上的她绣十字绣还债、推儿向学,将“解释苦难”转化为“改造命运”。医学的预防性视野:如笔者强调医生需“终身学习以拓展知识边疆”,庞众望从治病(先心手术)到防贫(知识改命),正是个体命运的“三级预防”。

哲思点睛:望远镜非虚幻眺望,而是以当下行动为目镜、以未来价值为物镜。庞众望的“解决”,是西西弗斯式的永动升维。

三、成就什么:广角镜中的“曲直向前”——在共生中抵达无限

1. 庞众望的“广角镜”境界

从自立到利他的视野拓展:母亲命名“众望”即预设广角——不仅“不负众望”,更要“成就众望”。他助同学担任班委、以故事激励迷途青年、立志科技报国,将个人成就嵌入社会网络。与命运和解的哲学包容:母亲活过医生预言的“20岁大限”48载,以笑对残缺;庞众望接纳父亲撕书之痛而不怨,此乃对宿命的广角包容。

2. 文明视野的“成就”升华

《周易》“曲成万物而不遗”:庞众望的“曲直向前”(背影留坎坷,笑容交阳光),恰如中医“调和致中”——不直攻疾病而调全身,不硬撼命运而融悲欢。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从“孝子”到“科学家”的角色融合,正是个体“在集体中实现自由”的写照。医学人文的广角精神:引用《薄伽梵歌》“行动不执结果”,与庞母“笑对生死”相通——成就非终点,而是行动中绽放的生命尊严之光。

哲思点睛:广角镜消解中心主义,成就的终极意义在于将“我”化为“我们”。庞众望之名,已是哲学命题的完成时。

▲26岁庞众望获《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与白岩松交谈再次令人赞叹!

让哲学回归大地:从庞母箴言到人民武器。毛主席曾疾呼“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成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庞母“三什”正是此愿的完美落地:显微镜、望远镜、广角镜的“三镜合一”:构成人民哲学的行动棱镜,折射朴素哲理之光。“三什”对医者的启示:医生是“有限中求无限者”,面对病痛局限(显微镜)、解决终身学习(望远镜)、成就生命敬畏(广角镜),恰与庞众望路径同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微末注脚:庞家母子以生存实践演绎了矛盾论、实践论、群众史观,证明人民是哲学理论与实践的第一作者。庞众望母子的“三什哲思”,是黄河沙里淘出的真金:面对的勇气,使蝼蚁成为巨象;解决的韧性,将天堑踏作通途;成就的广袤,让姓名化作星辰。医道,当知听诊器可闻心搏,亦可听时代脉搏——这“三镜”哲学,是笔者献给众生的另一张“医学人文处方”。

▲王立祥教授在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上论“三色文化:我国生命健康文化体系建设之思考”

【参考文献】:

王立祥,《心肺复苏的哲学思考》,《医学与哲学》2013年第34卷第12A期

王立祥,《从"三不"原则看心肺复苏终止的伦理问题》,《医学与哲学》2015年第36卷第8B期

王立祥,《精准健康传播的医学哲学思考》,《医学与哲学》2019年第40卷第4期

王立祥.坚定红色发展绿色弘扬本色中国共产党新闻网[EB/0].http://heory.people.com.cn/n1/2019/1225/o40531-31521258.html,201942-25.

王立祥. 我国生命健康文化体系建设思考. 《疑难病杂志》 CAS 2021年第10期973-976,共4页. Chinese Journal of Difficult and Complicated Cases

王立祥.谱写生命健康时代“心”华章叨.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9,31(8): 923-927.D0l: 10.3760/cma.j.issn.20954352.2019.08.001.

王立祥:铸造生命健康传播环,谱写医学科普新华章!中华医学会《健康世界》2025年6月总第379期,13-15页

王立祥,三色文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之道,2025年8月14日,人民日报健康号,https://m.peopledailyhealth.com/articleDetailShare?articleId=baidu1840422460607782951

王立祥,三色文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之道,2025年8月14日,科普中国客户端,https://cloud.kepuchina.cn/newSearch/imgText?id=7355378544208154624

作者:王立祥(简介)

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原急诊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健康科普专家、获医学科学家奖、国家、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健康中国”2012十大年度人物,享受军队优秀技术人才一类岗位津贴。国家工信部、卫健委5G+心脏猝死防治救系统项目首席专家,国家首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专家,全军十二五心肺复苏重点项目首席专家。“三色文化”、“三向文明”、“三生文脉”倡导者,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系列指南、中华精准健康传播专家共识系列指南领衔制定者。“科创中国”50先导技术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发明人。“典赞▪2023科普中国"年度科普作品《“救”在身边的5G+生命急救平安站“惠民工程建设》;国家卫健委主管《医学参考报》心肺复苏学专刊、全科医学与精准健康传播专刊主编。医学参考报第一届医学科学普及专家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著《心肺复苏王立祥观点》等专著10部、获国家百项专利、发表论文千篇。

兼任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第十届主委、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专委会主委、心肺复苏培训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健康文化委员会主委、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心肺复苏专业委员会主委、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秘书长、北京医学会灾难医学与心肺复苏分会创始主委等职务;中华医学会《健康世界》第三届编委会副总编辑。

来源: 王立祥“三什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