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T细胞疗法被誉为血液肿瘤的“治愈性疗法”,但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中,仍有50%左右会出现复发或进展。近日,我国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团队在《Frontiers in Medicine》发表研究,首次通过单细胞测序技术发现,肿瘤微环境中的M2型巨噬细胞是导致CAR-T疗法失败的“隐形杀手”。这些细胞如同“免疫抑制保护伞”,不仅会削弱CAR-T细胞的杀伤能力,还会通过代谢异常持续营造不利于治疗的微环境,为淋巴瘤复发埋下隐患。

CAR-T疗效遇瓶颈:半数患者难逃复发命运

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传统化疗后复发的患者预后极差。CAR-T细胞疗法通过改造患者自身T细胞,使其精准识别并攻击癌细胞,在临床试验中已实现40%-50%的长期缓解率。然而,瑞金医院团队开展的多中心Ⅰ/Ⅱ期临床试验(FKC876)显示,22例接受抗CD19 CAR-T治疗的DLBCL患者中,虽有17例在治疗后29天内出现客观缓解(7例完全缓解、10例部分缓解),但长期随访发现,非完全缓解患者的24个月生存率仅14.3%,远低于完全缓解患者的100%。

“为什么同样接受CAR-T治疗,有些患者能长期缓解,有些却很快复发?”研究团队将目光聚焦于肿瘤微环境——这个由免疫细胞、血管和细胞因子构成的“肿瘤土壤”。通过对长期缓解和进展患者的肿瘤样本进行单细胞RNA测序,他们发现了关键差异:进展患者治疗前的M2型巨噬细胞比例高达48.2%,而长期缓解患者仅为29.2%。

M2型巨噬细胞:CAR-T细胞的“头号克星”

M2型巨噬细胞是巨噬细胞的一种亚型,被称为“肿瘤友好型”免疫细胞。研究发现,这些细胞会从三方面削弱CAR-T疗效:一是“物理隔离”,通过在肿瘤周围形成屏障,阻止CAR-T细胞接触癌细胞;二是“代谢掠夺”,过度激活糖酵解和脂肪酸分解代谢,抢夺CAR-T细胞所需的能量物质,导致其“饥饿失活”;三是“信号干扰”,释放TIMP1等抑制性分子,使CAR-T细胞表面的LAG3、PD-1等“刹车分子”表达升高,丧失杀伤功能。

体外实验更直观显示了这种“抑制效应”:当CAR-T细胞与M2型巨噬细胞共同培养时,其对淋巴瘤细胞(Raji细胞)的杀伤率下降50%以上,分泌的IFN-γ、TNF-α等炎症因子减少近60%,增殖能力也显著降低。“就像CAR-T细胞被戴上了‘枷锁’,明明能识别癌细胞,却使不出力气。”研究人员解释。

免疫抑制“土壤”难逆转,联合治疗或成新方向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由M2型巨噬细胞主导的免疫抑制微环境在治疗前就已存在,且不会被CAR-T细胞“改造”。长期随访发现,进展患者在CAR-T细胞扩增期和疾病进展期,M2型巨噬细胞比例持续升高(从51.6%增至85.3%),而长期缓解患者则从29.2%降至17.2%。这意味着,一旦肿瘤微环境“先天不良”,CAR-T细胞很难凭一己之力扭转战局。

针对这一发现,团队提出未来CAR-T疗法的优化方向:一是“联合除草”,通过药物(如CSF-1R抑制剂)清除M2型巨噬细胞,或用CD47抗体阻断其“别吃我”信号;二是“代谢调节”,抑制M2型巨噬细胞的糖酵解通路,恢复CAR-T细胞的能量供应;三是“早期预警”,通过检测治疗前M2型巨噬细胞比例,筛选适合CAR-T治疗的患者,避免无效治疗。

目前,该研究已为多项CAR-T联合治疗临床试验提供理论依据。随着对肿瘤微环境的深入理解,或许未来CAR-T疗法能真正实现“精准制导”,让更多淋巴瘤患者摆脱复发阴影。

来源: 医学前沿Front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