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女性而言,怀孕如同走钢丝——疾病活动可能导致胎儿丢失、早产等不良结局,而如何精准控制孕期免疫平衡一直是医学难题。近日,上海交通大学仁济医院团队在《Frontiers in Medicine》发表研究,首次发现抗体(IgG)表面的“糖衣”结构——唾液酸分子的缺失,是触发狼疮孕妇免疫紊乱的关键。这一发现为预测妊娠风险、开发靶向治疗提供了全新思路。

孕期免疫“刹车失灵”:唾液酸缺失让抗体变“暴躁”

IgG是血液中最主要的抗体,其表面的唾液酸分子如同“缓冲垫”,能抑制过度免疫反应。研究团队对372名参与者(包括156名SLE孕妇和216名健康对照)的血清分析显示,SLE孕妇在孕前至孕晚期的四个阶段,IgG唾液酸化水平均显著低于健康组,且与疾病活动度密切相关:SLE疾病活动指数(SLEPDAI)越高,唾液酸水平越低,补体C3/C4水平也随之下降,抗dsDNA抗体则升高,形成“炎症风暴”的恶性循环。

更令人关注的是,发生胎儿丢失的SLE孕妇,其唾液酸水平比正常妊娠者低15%-20%。通过ROC曲线分析,唾液酸水平预测胎儿丢失的曲线下面积(AUC)达0.78-0.79,“这相当于给医生提供了一个‘免疫仪表盘’,通过监测唾液酸就能提前预警风险。”

揪出“炎症推手”:pDC细胞失控引发连锁反应

为何唾液酸缺失会威胁胎儿?研究锁定了免疫系统的“点火器”——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s)。这类细胞一旦被激活,会大量释放I型干扰素,如同“炎症导火索”点燃全身免疫反应,这正是狼疮发病的核心机制。

实验中,正常IgG能通过唾液酸“安抚”pDCs:将其与pDCs共培养后,I型干扰素、IL-6等炎症因子分泌减少50%以上;而去除唾液酸的IgG(去唾液酸化IgG)则几乎失去抑制作用,pDCs持续活化。进一步通过RNA测序发现,唾液酸通过调控SYK信号通路发挥作用——完整的“糖衣”可促进SYK磷酸化,如同“踩刹车”抑制炎症;缺失唾液酸后,SYK通路活性降低,“刹车失灵”导致炎症因子泛滥。

从实验室到产房:未来或通过“糖衣修复”守护母婴安全

目前,狼疮妊娠管理依赖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但可能增加胎儿畸形风险。该研究提示,可通过调节IgG唾液酸化水平开辟新疗法,例如补充唾液酸前体分子,或开发能增强B细胞唾液酸合成酶活性的药物。

不过研究也存在局限:样本量较小,且唾液酸调控的具体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团队计划下一步开展多中心临床试验,验证唾液酸作为生物标志物的可靠性,并探索“糖衣修复”疗法的安全性。

“对狼疮孕妇来说,维持IgG唾液酸化平衡可能是‘双赢’策略——既控制疾病活动,又保护胎儿。”研究负责人表示。随着研究深入,未来或通过简单的血液检测和靶向治疗,让更多狼疮女性安全度过孕期。

来源: 医学前沿Front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