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怀孕有多难?数据显示,这类孕妇的胎儿丢失率是正常孕妇的3倍,且疾病活动度越高,风险越大。如今,我国上海交通大学仁济医院团队在《Frontiers in Medicine》发表研究,首次揭示了其中的关键机制:孕妇体内抗体(IgG)表面的“糖衣”——唾液酸分子缺失,会导致免疫系统过度激活,进而增加胎儿丢失风险。这一发现为狼疮妊娠的风险预测和治疗提供了新靶点。
抗体“糖衣”变薄,狼疮妈妈更易流产
IgG是免疫系统的“卫士”,而其表面的唾液酸分子如同“糖衣”,能调节抗体的抗炎功能。研究团队对比了156名SLE孕妇和90名健康孕妇的血清样本,发现SLE孕妇在孕前、孕早中晚期四个阶段的IgG唾液酸化水平均显著降低,且疾病活动度越高(如抗dsDNA抗体升高、补体C3/C4降低),唾液酸化水平越低。
更关键的是,发生胎儿丢失的SLE孕妇,其IgG唾液酸化水平比顺利妊娠者低约20%。通过ROC曲线分析,唾液酸化水平预测胎儿丢失的准确率达78%-79%,“这意味着唾液酸可能成为评估狼疮妊娠风险的生物标志物,就像给高危孕妇贴上‘预警标签’”。
“炎症开关”失控:唾液酸缺失如何威胁胎儿?
为何唾液酸缺失会导致胎儿丢失?研究聚焦于免疫系统的“炎症开关”——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s)。这类细胞过度激活时会释放大量I型干扰素,引发全身炎症,而这正是狼疮发病的核心机制。
实验显示,正常IgG能通过唾液酸“安抚”pDCs,减少I型干扰素、IL-6等炎症因子的释放;但去除唾液酸后(即去唾液酸化IgG),这种抑制作用几乎消失,pDCs如同“失控的炎症工厂”。进一步研究发现,唾液酸通过调控SYK信号通路发挥作用:完整的“糖衣”能促进SYK磷酸化,从而“踩刹车”抑制pDCs激活;而缺失唾液酸后,SYK通路活性降低,“刹车失灵”导致炎症泛滥。
从实验室到临床:未来或通过“补糖衣”降低风险
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新机制,还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目前狼疮妊娠管理主要依赖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但副作用较大。团队提出,未来或可通过调节IgG唾液酸化水平来改善妊娠结局,例如补充唾液酸前体分子,或研发能增强IgG唾液酸化的药物。
不过,研究也存在局限性:样本量较小,且唾液酸调控的具体分子机制仍需深入探索。下一步,团队计划开展多中心临床试验,验证唾液酸作为生物标志物的可靠性,并测试靶向治疗的安全性。
专家提醒:狼疮孕妇需警惕“隐形风险”
“约30%的狼疮孕妇会出现疾病活动,而唾液酸水平可能是比传统指标更敏感的‘预警信号’。”研究负责人表示,建议SLE患者孕前检测IgG唾液酸化水平,孕期动态监测,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该研究为理解自身免疫病与妊娠的关系提供了新视角,也为其他 autoimmune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提供了借鉴。未来,随着对“抗体糖衣”调控机制的深入探索,狼疮孕妇或迎来更安全的妊娠管理方案。
来源: 医学前沿Front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