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至10日,由中国作物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联合主办,甘肃省作物学会、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等共同承办的第十九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研讨会在庆阳举行。

本次会议是2025年甘肃省学术年会系列活动之一,来自全国30余家科研院所、高校的35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陇东黄土高原,聚焦“解析玉米单产提升途径 创新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主题,共商科技支撑国家粮食安全大计。

开幕式上,甘肃省科协副主席、一级巡视员冯永成致辞。他强调,甘肃作为北方旱作农业战略要地,正深入实施“教育筑基、科技赋能、人才驱动”三位一体机制,近年来通过培养千余名“土专家”、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等技术,实现玉米单产提升超30%。省科协将持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搭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平台,为打造西北玉米栽培技术创新高地注入科协动能。

会议期间,周卫院士提出“藏粮于技战略与建设更高水平粮仓”新路径,李少昆研究员系统阐释玉米单产提升“三协同”技术模式。20位顶尖专家围绕抗旱播种、水肥调控、耐密品种选育等关键技术展开研讨,37项创新成果在分会场发布。与会代表实地考察国家玉米整建制镇原县单产提升基地,对旱作农业试验站研发的全生物降解地膜、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等成果给予高度评价,这些技术为黄土高原中低产田产能提升提供了“甘肃方案”。

本次学术活动针对旱区可持续生产和黄土高原粮食产能提升的解决方案,为我国玉米产业、尤其旱作玉米产业注入了强劲的科技新质生产力。随着这些成果的加速转化与落地,必将有力推动玉米单产水平再上新台阶,为端牢“中国饭碗”,特别是筑牢黄土高原战略后备粮仓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来源: 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