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为月经总是不规律而烦恼?脸上痘痘此起彼伏,体重莫名增加,甚至尝试怀孕却困难重重?这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常见却常被忽视的“幕后黑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别紧张!今天,我们来揭开PCOS的神秘面纱,让你明明白白了解它、应对它!

PCOS到底是什么?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最常见的妇科内分泌疾病之一,在我国生育期女性中的患病率为5.6%~7.8%。

临床上以稀发排卵或无排卵、雄激素过高的临床或生化表现、卵巢多囊样改变为特征,常伴有胰岛素抵抗和肥胖。PCOS的病因尚未阐明,目前认为可能是由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PCOS多起病于青春期,主要临床表现包括月经失调、不孕、雄激素过量和肥胖。

想象一下,女性体内有一个精密的“激素交响乐团”,正常情况下,各种激素(如孕激素、雌激素、雄激素、胰岛素等)和谐演奏,维持月经规律、皮肤光滑、代谢正常。但在PCOS姐妹身上,这个“乐团”有点失调了:

1.“小号”太响亮(雄激素偏高),本该低调的雄激素(是的,女性体内也有少量雄激素)分泌过多。这就导致了,

“痘痘”烦恼:脸上、背上、胸口反复长痤疮。

“毛发”困扰:体毛增多、变粗、变黑,尤其在上唇、下巴、腹部、胸部(医学上叫“多毛症”)。

“头顶”危机:头发变得稀疏,发际线可能后移(雄激素性脱发)。

2.“指挥”不给力(排卵障碍),控制月经周期的关键信号(排卵)经常“缺席”或“迟到”。结果就是

月经“乱套”:月经周期变得很长(比如超过35天甚至几个月不来)、月经量很少,或者干脆闭经(连续几个月不来)。

“好孕”难求:因为不排卵或稀发排卵,自然怀孕变得困难(但请注意:PCOS≠不孕!经过科学管理和治疗,大多数姐妹都能成功怀孕)。

3.“后勤”出状况(胰岛素抵抗),很多PCOS姐妹的身体对胰岛素(负责管理血糖的激素)反应不灵敏了。身体为了降血糖,就拼命分泌更多胰岛素。高胰岛素血症会

“助长”雄激素:进一步刺激卵巢产生更多雄激素,加重上述症状。

“囤积”脂肪:让你的体重,尤其是腹部脂肪,更容易增加,形成“喝水都胖”的困境。

“升高”血糖:长期下去,大大增加患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问题的风险。

多囊卵巢超声下的表现

一侧或双侧卵巢里有很多(通常≥12个)直径2-9mm的小卵泡。它们就像排队等待成熟的“小泡泡”,但因为激素失调,很难有一个能成熟并成功排出。但请注意:超声看到“多囊卵巢”并不等于就患了“多囊卵巢综合征”!很多正常女性也可能有这种表现。PCOS的诊断需要结合症状和血液检查(激素水平)。

医生如何诊断PCOS?

别自己瞎猜!如果怀疑自己有PCOS,务必去看专业的妇科医生。

1.月经稀发、闭经或不规则子宫出血是诊断的必需条件。

2.同时符合下列2项中的1项:

①高雄激素的临床表现或高雄激素血症;

②超声表现为PCOM,并排除其他可能引起高雄激素和排卵异常的疾病,即可诊断为PCOS。

青春期女性的PCOS诊断,国内外指南及共识均强调必须同时具备排卵障碍和高雄激素,避免过度诊断。

中招了怎么办?别慌!

核心是长期、个性化管理,目标是调节月经、改善症状、预防远期问题(如糖尿病)。方法包括:

1.生活方式调整:

健康饮食:控制热量,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

坚持运动:帮助减重(尤其腹部脂肪)、改善胰岛素抵抗。

规律作息,管理压力。这对肥胖或超重的姐妹效果尤其显著。

2.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调节月经周期/降低雄激素水平: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或特定孕激素(需医生评估)

改善胰岛素抵抗:如二甲双胍(需医生处方)

诱导排卵: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可进行促排卵治疗,如氯米芬、来曲唑(医生指导下)。

治疗痤疮和多毛:外用药物包括维A酸类、抗生素药膏等;内服药物则可选择复方口服避孕药、螺内酯及糖皮质激素(需经医生评估,并注意避孕及不良反应)。

3.手术干预(非常规疗法):如腹腔镜下卵巢打孔术,主要用于其他因素行腹腔镜手术时同时操作,以促进排卵。

4.辅助生殖技术(试管婴儿-IVF-ET)——终极“助孕”手段

如果经过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甚至手术后,仍然无法自然怀孕,或者同时存在输卵管堵塞、男方精子问题等其他不孕原因,就可以考虑做试管婴儿了。这是帮助PCOS女性怀孕非常有效的方法。

5.心理支持——千万别忽视!

痘痘、多毛、月经不准、担心怀不上宝宝......这些都可能让PCOS姐妹感到焦虑、沮丧甚至抑郁。在看病过程中,医生会关注你的情绪变化,耐心沟通,保护隐私,给予鼓励。如果感到情绪问题比较严重,千万别硬扛,及时寻求心理医生的专业帮助非常重要!

重要提醒!

PCOS≠不孕!积极管理,绝大多数都能实现生育愿望。长期管理是关键!即使不打算怀孕或已生育,也要关注月经周期、子宫内膜健康、血糖、血脂、血压,定期体检(建议每年一次),预防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远期风险。

个体化治疗!没有万能方案,务必找专业医生制定适合自己的计划。

切勿自行用药!尤其是激素类药物。

参考文献

妇产科学(第10版)--孔北华,马丁,段涛--2024--人民卫生出版社

妇产科护士规范化培训用书--李亚敏,肖涛--2020--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益阳市中心医院 田青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92)

来源: 益阳市中心医院 田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