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光的媒介与材料的进化
玻璃,在生活场景中随处可见,窗户用它隔绝风雨却又不阻隔阳光,水杯以它盛装清泉折射出生活的澄澈,镜头借它聚焦瞬间定格美好,眼镜靠它矫正视线清晰看世界,镜子凭它映照容颜开启自我认知。
玻璃的魔力,在于它能驯服光线——折射、聚焦、反射,每一道工序都让光为人类所用。而中国光学的故事,正始于一块看似平凡的光学玻璃。
从零开始:中国光学的“红烧肉哲学”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光学领域几乎一片空白——连一块合格的光学玻璃都造不出,显微镜、望远镜等精密仪器完全依赖进口,核心技术被国外“卡脖子”。 光学玻璃与普通玻璃虽同属玻璃范畴,却有着天壤之别。普通玻璃主要用于建筑、容器等日常领域,对光学性能要求不高;而光学玻璃则是光学仪器的“心脏”,它具有高度均匀性、特定折射率与色散等特性,是精准控制光线传播路径的关键所在,其性能优劣直接影响成像质量。但制造它却十分困难:既要精确调控熔炼温度,又要严格配比原料成分,而当时国内既无技术积累,也缺乏关键设备,每一步都举步维艰。
这时,一位科学家站了出来——被誉为“中国光学之父”的王大珩院士。他说:“想吃红烧肉,得从养猪开始!”这句话成了中国光学人的行动纲领:从最基础的原料和工艺做起,自力更生。
1953年,他带领团队在长春光机所成功熔制出第一炉国产光学玻璃,结束了依赖进口的历史。1958年,电子显微镜、高精度经纬仪等“八大件”仪器和一系列新型光学玻璃问世,中国初步构建了光学技术的自主体系。
图2:“八大件”之一的中国第一台高温金相显微镜丨图源:长春光机所
反射式革命:为何天文望远镜不用相机镜头?
当基础光学技术实现突围后,科学家们开始向更高层级的光学系统发起挑战。在探索宇宙奥秘的天文学领域时你或许会好奇:相机镜头用玻璃透镜就能拍出高清大片,为什么天文望远镜不用相机镜头一样的光学玻璃透镜,而是用巨大的凹面镜?答案藏在两个关键词里:口径与分辨率。
根据瑞利判据(θ=1.22λ/D),望远镜的分辨能力(分辨角θ的倒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分辨率)与主镜直径D成正比,这也就意味着常规设计下,想要捕捉到更清晰的信息就不得不继续增加镜头的口径。而相机的玻璃透镜虽能满足日常需求,但在制造米级以上的大尺寸透镜时,就会面临色差、重量和热变形等瓶颈。那有没有一种方案可以改善这种情况呢?科学家转向反射式光学系统:用凹面镜代替透镜,通过反射聚焦光线。这种设计不仅大幅降低重量,还能通过多镜组协同校正像差。
最广为人知的例子便是韦伯望远镜,它利用反射式结构,将来自宇宙深处的微弱光线层层接力:凹面主镜捕获星光后,反射至凸面副镜,再经凹面第三镜矫正像差,最终由平面转向镜引导光线穿过主镜中心的孔洞,抵达后方的探测仪器。
图3:“詹姆斯·韦伯”号空间望远镜成像原理
反射式系统的核心挑战在于材料——镜体需轻量化、高刚度、低热膨胀。大口径反射镜通常采用玻璃、碳化硅、金属铍制作,究竟哪个才是最优选择?
图4:常用反射镜材料性能对比[3]
经过实验发现,与其他材料相比,碳化硅具有更大的比刚度和热稳定性,这使得在实现同样的光学口径和精度要求下,碳化硅反射镜具有更小的重量和更优的热稳定性,因此碳化硅也成为大口径反射镜镜坯材料中的佼佼者。
全球竞赛:从追赶到并跑的技术博弈
碳化硅(SiC)技术的崛起是一场全球技术与战略的博弈,各国基于材料特性与产业布局选择了不同的技术路径。
美国选择以低膨胀金属材料(铝和铍)为突破口第二代反射镜材料,其代表作詹姆斯·韦伯望远镜(JWST)的6.5米主镜由18块镀金铍镜拼接而成。如同一朵在太空中绽放的金属向日葵。铍金属的特性让它即便在-223℃的极寒环境中也能保持镜面平整,避免热胀冷缩导致的成像模糊。
图5:“詹姆斯·韦伯”号空间望远镜丨图源:NASA
为抵御太阳辐射的干扰,望远镜还配备了5层仅发丝百分之一厚度的聚酰亚胺遮阳罩,宛如为这朵宇宙向日葵撑起一把隔热巨伞。韦伯望远镜的造价高达97亿美元,能够捕捉到138亿年前宇宙诞生后的第一缕星光,堪称科学史上最奢侈的“时空望远镜”。
但其高昂成本与复杂工艺显然难以普及。如何让更多国家以更低成本探索宇宙?科学家将目光又投向了碳化硅(SiC)材料的产业化应用。
欧洲极大望远镜(E-ELT):镜面拼接技术中,CVD-SiC(化学气相沉积碳化硅)用于校正镜单元。这种材料的热膨胀系数与主镜微晶玻璃完美匹配,能够有效抵消温度波动引起的应力畸变,同时其轻量化特性(密度仅为传统材料的60%)降低了镜面支撑系统的复杂度。这一设计不仅将主镜拼接误差控制在纳米级,还将整体成本压缩至传统方案的40%,为大口径望远镜的平民化提供了技术范本。
图6:欧洲极大望远镜(E-ELT)丨图源:ESO
长期以来,各国都将米级及以上口径反射镜作为战略物资。“买不到又必须用,把我们逼上了自主创新这条路。”中国的策略是“换道超车”——跳过传统玻璃工艺,直接攻克碳化硅的制造与加工难题。2018年,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宣布研制出4.03米大口径碳化硅反射镜——这是全球最大的单体碳化硅镜片。
图7:长春光机所4m碳化硅纪念样品丨图源:长春光机所
这个4.03米的大口径碳化硅反射镜的意义重大。首先,它代表了我国在碳化硅反射镜制造技术上的最高水平,提升了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在空间态势感知领域,成功突破了主动光学、自适应光学等多项关键技术,以它制造的4米大型地基光电望远镜,被誉为“国之重器”。
碳化硅:中国光学的“超材料”突破
2022年,长春光机所实现4米碳化硅镜的批量生产,成本仅为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这一突破不仅服务于天文观测,更在卫星遥感、激光通信等领域广泛应用。例如,吉林一号卫星星座凭借碳化硅光学系统,实现了全球亚米级遥感影像的实时更新。
搭载碳化硅反射镜的“天问一号”高分辨率相机,在火星轨道上实现了0.5米级成像精度(相当于从长春识别沈阳街头的一辆轿车),标志着中国深空观测能力跻身世界第一梯队。
图8:天问一号光学系统反射镜实物丨图源:长春光机所
结语:星辰大海与下一站前沿
从王大珩的第一炉玻璃到4米碳化硅巨镜,中国光学用70年完成了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蜕变。然而,技术的边界永无止境——量子光学、超表面材料、光子芯片等新领域已悄然开启。未来的光学革命,或许不再依赖笨重的镜片,而是通过纳米结构操控光的相位与偏振。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人类对光的探索,终将照亮更遥远的深空与更微小的量子世界。
参考文献
[1]长春光机所研制的“天问一号”高分辨率相机成功拍摄火星高分图像----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EB/OL].http://www.ciomp.cas.cn/syky/202110/t20211014_4809589.shtml.
[2]玻璃、金属、碳化硅…各种材质反射镜的性能对比-技术科普-新闻动态-广州国际先进陶瓷产业链展览会[EB/OL].https://www.cas.cn/syky/202110/t20211014_4809589.shtml.
[3]Zhang,X.,Hu,H.,Wang,X.etal.Challengesandstrategiesinhigh-accuracymanufacturingoftheworld’slargestSiCasphericmirror.LightSciAppl11,310(2022).
[4]https://science.nasa.gov/mission/webb/
[5]The Hubble Space Telescope NASA
[6]https://www.cas.cn/zt/sszt/75yq/zlzq/202409/t20240913_5031732.shtml
作者丨林昊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研究生
审核丨张译心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科普业务主管
来源: 科普中国新媒体
来源: 科普中国新媒体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