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体育锻炼被认为是预防老年人跌倒的低成本、高效益干预手段,但在中国老年人群中的应用还面临诸多问题,如现有研究数据基础薄弱、多为局部地区调查、缺乏全国性标准化体质健康监测网络等,导致难以精准锚定问题。
此外,以往研究多聚焦于个体层面或单一环境因素,对全面客观测量的体质健康指标、健康行为指标与社会经济地位等多元因素的探究较为薄弱。
2025年5月30日,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朱家荣、冯强等在《协和医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中国60~79岁老年人跌倒风险现状与相关因素分析:基于2024年全国横断面监测数据”的文章,旨在探究中国老年人跌倒风险现况及其相关因素,揭示城乡、地域、个体体质健康水平与社会心理因素在中国老年人跌倒中的作用,从而为制订差异化跌倒预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24年国家体育总局开展的常态化国民体质监测,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法纳入中国社区 60~79 岁老年人。通过跌倒风险自评量表(中文版)识别跌倒高风险人群,并获取人口学、体质水平及心理学指标等数据。最终纳入 7000 名符合标准的老年人,以省份为随机效应,运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LMM)分析跌倒风险的相关因素。
研究结果
1 跌倒高风险检出率
共检出跌倒高风险人群 733 人,整体检出率为 10.5%,其中女性(10.9%)、城镇(11.5%)及高龄组(75~79 岁:12.4%)检出率较高。
表1 不同人群跌倒高风险检出率情况
2 相关因素分析
GLMM随机截距逻辑回归显示,年龄增高(OR=1.14,95%CI:1.02~1.26)、居住地为城镇(OR=1.14,95%CI:1.03~1.27)、无伴侣共同生活(OR=1.97,95%CI:1.43~2.73)、2 min 原地高抬腿次数增加(OR=1.17,95%CI:1.06~1.30)与跌倒风险增加相关;睡眠质量改善(OR=0.75,95%CI:0.67~0.82)、握力增加(OR=0.85,95%CI:0.73~0.98)、生活满意度改善(OR=0.69,95%CI:0.62~0.76)、锻炼频率增加(OR=0.92,95%CI:0.88~0.96)、规律参加闲暇高强度身体活动(OR=0.62,95%CI:0.45~0.84)与跌倒风险降低相关。与低平衡能力组相比,高平衡能力组动作双任务单支撑时间成本、摆动成本增加,步频成本降低(P均<0.05);但两组间认知双任务成本各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研究结论
1 人口学因素影响
年龄每增加5岁,成为跌倒高危人群的风险增加14%;
老年女性的跌倒高风险检出率高于男性,可能与生物学上的激素变化、免疫特点以及社会角色压力下参加规律体育锻炼机会少等因素有关;
城镇老年人跌倒风险高于乡村,可能与城镇硬质铺装地面覆盖率高、上下楼频率高以及乡村地区健康资源差距缩小等有关。
2 身体活动与力量影响
每周锻炼次数增加1次,成为跌倒高危人群的风险降低8%;
规律参加闲暇高强度身体活动可使跌倒高风险降低38%;
增加握力可降低老年人跌倒风险,而2 min 原地高抬腿次数与跌倒风险增加存在正向关联,可能是因为心肺耐力较好的老年人暴露在跌倒危险环境的机会更多。
3 地区差异
中国老年人跌倒高风险检出率呈现出中部(华中、华北)和东部地区(华东)较低,南部(华南)、东北与西南地区相对较高的特点,这可能与中国不同地区人群的体质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有关。
▌本文内容来源于《协和医学杂志》论著:《中国60~79岁老年人跌倒风险现状与相关因素分析:基于2024年全国横断面监测数据》
原文作者:朱家荣,王晶晶,范超群,张旭,冯强
编辑丨刘洋 赵娜
审校丨李娜 李玉乐
监制丨彭斌
【版权声明】 《协和医学杂志》倡导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欢迎转载、引用,但需取得本平台授权。如您对文章内容及版权存疑,请发送邮件至medj@pumch.cn,我们会与您及时沟通处理,本文部分图片由AI辅助制作,内容仅供交流、学习使用,不以盈利为目的;科普内容仅用于大众健康知识普及,读者切勿作为个体诊疗根据,自行处置,以免延误治疗。治病就医相关需求请于北京协和医院APP线上或线下就诊。
来源: 协和医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