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昨天开会时差点出大丑!”一个朋友红着脸描述,“一个嗝没压住,结果变成了响亮的屁...”
日常生活中,打嗝与放屁是人体排泄体内气体的两种主要方式。我们常把嗝和屁混为一谈,认为只是“出口不同的同一种气体”。虽然当众排气的尴尬不分上下,但科学揭示,这两种生理现象的本质却截然不同!
什么是嗝?——上消化道的“即兴独奏”
嗝在医学上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呃逆,表现为短促连续的“嗝、嗝”声;另一种是嗳气,即悠长的饱嗝。它们都通过口腔排出上消化道的多余气体,本质是胃内积聚的空气通过食道逆向排出的过程。当膈肌——这个位于胸腔与腹腔之间的“呼吸闸门”突然痉挛,导致肺内空气被急速吸入。这股气流冲过骤然收窄的声门,配合声带的紧急闭合,就会发出标志性的“嗝”声。
图源:unsplash
研究显示,正常人每天无意识吞咽的空气量可达500-1000毫升,相当于1-3瓶矿泉水的体积。这些空气主要来自进食时伴随的吞气动作,如咀嚼速度快、说话时进食、饮用碳酸饮料或咀嚼口香糖,都会显著增加吞气量。这种生理性嗳气是消化系统调节胃内压力的自然机制,就像给气球“放气”,避免出现胃胀不适的情况。
什么是屁?——下消化道的“化学交响乐”
屁的医学术语是“肠排气”,是消化道内的气体经肛门排出所引起的一种不可避免的生理现象,其气体主要产自结肠内的微生物发酵活动。人类肠道寄居着超过100万亿个细菌,当食物经胃和小肠消化后,残渣进入大肠,产气菌开始分解其中的纤维、寡糖等物质,通过糖酵解和蛋白质腐败作用生成大量气体。这些气体混合吞咽时吸入的空气,最终形成屁,经肛门排出。
而肠道气体的产生量与饮食密切相关,如食用黄豆可使每日排气量大大增加,因为豆类含有的水苏糖、棉子糖等低聚糖无法被人体消化,只能被肠道细菌发酵。这些气体在结肠内积聚后,通过直肠肛门括约肌的周期性松弛排出。有趣的是,甲烷菌携带者的屁甚至具有可燃性。
让人好奇的是,我们没放出的屁会变成嗝吗?
嗝与屁的关键差异在于气体来源和路径。嗝的气体来源主要是吞咽的空气,排出路径从胃到食道,最后通过口腔以打嗝的形式排出,而屁的气体来源主要是肠道细菌发酵产物,排出路径从结肠到直肠,最后通过肛门以放屁告终。
由此可见,嗝的气体主要来自上消化道的吞咽空气,而屁是下消化道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两者的“原料”和“路线”完全不同,不存在直接转化关系,因为食道下段括约肌和幽门括约肌构成的“单向阀门”,阻止了肠道气体向上反流至胃部。
只有在极少数病理状态下,屁才会“逆流而上”转换成嗝,如食道-胃瘘、肠瘘等消化道结构异常,肠道气体可能通过异常通道进入上消化道,导致“排气从口腔排出”的现象。但这类情况属于器质性疾病,与正常生理状态下的嗳气完全不同。
图源:unsplash
那憋回去的屁去哪了呢?
那些到肠道末端“溜达”一圈被驳回的屁,一部分会原路返回,等待下次排出的机会;另一部分可能会被肠壁吸收进入血液,然后通过血液循环流向肝脏,被肝脏过滤后到达肺部,最终伴随着呼吸排出体外。
嗝与屁,一个调控上消化道气压平衡,一个释放下肠道发酵废气,是人体精妙设计的“双保险系统”。但无论是上方的嗝还是下方的屁,偶尔在公共场所憋一次无妨,长期压抑排气有害健康。
参考文献:
[1]卢静.打嗝是种病吗[J].保健医苑,2024,(01):44.
[2]“屁”带来的健康信号[J].农家之友,2008,(12):57.
供稿单位:重庆陆海传媒有限公司电脑报出版分公司
记 者:张书曼(实习)
编 辑:陈 鑫
审 核:余师亮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 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