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顿不吃饿得慌”“吃饱才有力气干活”—— 从小到大,我们总被灌输 “不能饿” 的观念,仿佛饥饿是健康的敌人。但你或许没意识到:那些餐后 3 小时悄悄爬上心头的轻微空落感,那些刻意少吃一口后的轻快状态,可能藏着被忽略的健康知识。

适当保持饥饿感,竟有不少好处

1.改善血糖与血脂状况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间歇性禁食、维持适度饥饿可借助代谢模式切换优化血糖调节,在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中均展现出降低糖尿病发病风险的效果。间歇性禁食能让人体供能方式从依赖肝糖原分解产生葡萄糖,转变为依靠脂肪酸氧化及酮体供能,进而实现血糖稳定与脂肪分解 。

2.增强身体活力

吃饱后容易犯困与血糖波动息息相关。进食后,尤其是摄入精制碳水化合物(如精米白面),血糖会快速升高。高血糖会促使血清素分泌,产生镇静作用;同时,胰岛素水平上升,大量葡萄糖进入细胞,导致血糖骤降,加重疲劳感;高血糖还会刺激炎症因子释放,让人更觉疲惫,过量葡萄糖可能增加自由基,损伤线粒体,降低人体能量生成效率。如此一来,自然容易犯困。

但若减少食量、做到“不过饱 + 少精制主食”,比如用玉米、红薯、杂粮饭替代米饭、馒头,这类食物升糖慢、饱腹感强,能减少餐后困倦。

3.延缓机体衰老

在 1997 年,就有研究者提出:控制热量摄入、减少食物摄取可减轻有害自由基对机体的损伤,从而延缓衰老、延长寿命。近期,密歇根大学的系列研究证实,减少进食量(或仅产生饥饿感)能延缓果蝇衰老,这可能是因为饥饿改变了其大脑神经元的基因表达,影响了衰老进程。

另有研究发现:长期适度减少能量摄入,可使健康成年人脂肪组织中衰老相关蛋白的表达减少,衰老速度减缓 2~3%;适当控制进食对抑制老年人大脑衰老也有积极作用。

4.调节免疫系统功能

今年 4 月的一项研究显示,小鼠感到饥饿时,会借助大脑神经系统调控免疫细胞,使血液中免疫细胞快速重组,炎症单核细胞明显减少,维持免疫稳态。研究者认为,适度饥饿可能通过这一机制调节并增强免疫力,但需注意不可过度饥饿。

“适当饿”需要注意这些小细节### 1. 明确 “适当饿” 的界定

需说清 “适度饥饿” 并非过度节食或长时间空腹,而是在保证基础营养摄入的前提下,保持轻微饥饿感(如餐后 3-4 小时自然产生的空腹感),避免身体处于能量匮乏状态。可结合身体信号说明:比如饥饿时无头晕、乏力等不适,仅胃部有轻微空落感,且能正常进行日常活动,即为 “适度”。

3. 不适宜 “适当饿” 的人群

需提醒特殊群体需谨慎:如低血糖患者、孕妇及哺乳期女性、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慢性疾病患者(如肾病、胃溃疡)等,这类人群需保证规律进食,过度饥饿可能加重身体负担,建议遵医嘱调整饮食节奏。

来源: 内容综合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