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里咕嘟翻滚的大骨汤,清晨杯盏中晃动的蜂蜜水,饭桌上被催促 “趁热吃” 的热菜…… 这些被无数人奉为圭臬的 “养生习惯”,藏着太多被忽略的健康陷阱。我们总以为跟着传统经验走就能护佑身体,却不知那些代代相传的 “妙招”,可能在悄无声息中背离养生初衷,甚至暗藏风险。

这些“养生做法”其实并不养生****01.晨起喝蜂蜜水可以防治便秘的说法并不靠谱

蜂蜜里糖分占比超过七成,早晨起来直接喝蜂蜜水,很容易让血糖快速升高,这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尤为不利。

只有少数果糖不耐受的人,喝蜂蜜后可能出现轻微腹泻,间接起到促排便作用。但绝大多数人喝蜂蜜水,不仅达不到防治便秘的效果,还会额外摄入添加糖,长期下来也容易让人长胖。

02.晨起喝淡盐水排毒存疑

人们常说的 “毒素”,其实就是身体的各类代谢废物。这些物质会借助尿液、粪便及汗液排出体外,日常饮食饮水过程中,身体就能顺利完成这项工作,根本无需借助淡盐水。

早上喝淡盐水,反而容易让一天的盐分总摄入量超标,进而可能诱发骨质疏松、高血压等病症。清晨第一杯水,白开水才是最优之选。水温建议控制在 20 到 40 摄氏度之间,因为水温过高则可能提升患食管癌的几率。

03.喝白粥养胃的误区

不少人偏爱白粥,总觉得它温热好消化,是养胃的佳品。但实际上,白粥的营养构成比较单一,和杂粮杂豆搭配的主食比起来,膳食纤维等关键营养素的含量明显更低。

对于肠胃功能较弱的人来说,日常食物摄入量本就比常人少,若长期以白粥为主甚至只喝白粥,不仅可能加重营养不良,还会让血糖波动更明显。

04.吃猪蹄补充胶原蛋白的误区

猪蹄中的确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但可惜的是,这些胶原蛋白进入人体后,并不会直接作用于面部。

胶原蛋白的利用率远不及肉、蛋、奶、豆类中的优质蛋白。若想为身体合成胶原蛋白提供原料,选择这些食物其实更合适。

此外,猪蹄的肥肉部分富含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健康有害,所以还是少吃为妙。

05.吃食物趁热吃的误区

口腔与食道能耐受的适宜温度通常在 10 到 40 摄氏度之间,一旦超过 50 度,就可能造成热损伤;而 65 度以上的热饮,更是被明确归为致癌物。

少些 “趁热吃” 的习惯,能避免过烫食物刺激本就娇嫩的食管黏膜,进而降低患食管癌的可能性。另外,食物的温度还会左右淀粉的糊化程度,这又会影响血糖生成指数。趁热吃时,淀粉糊化更充分,容易被消化吸收,导致血糖生成指数(GI)上升。

06.“饭菜放凉再放冰箱”的误区

不少人以为等饭菜凉透再放进冰箱能省电,可实际上,饭菜在室温下降温时,细菌很容易大量繁殖。要是吃之前没有充分加热,就特别容易导致食物中毒。更稳妥的方式是,把热饭菜装入消毒后的保鲜盒,盖好盖子直接放入冰箱。

07.喝大骨汤补钙存在误区

在传统认知里,很多人总觉得大骨汤是补钙的好选择。毕竟骨头和骨油里看着含钙丰富,拿来熬汤难道不是绝佳的补品吗?但实际上,大骨汤喝起来鲜美,补钙作用却非常有限。

骨头中确实含有大量钙质,可这些钙很难溶解到汤里,人体自然也难以吸收。有检测显示,1 公斤排骨熬出的汤里,钙含量仅 15 毫克,还不到骨头中钙总量的万分之一。而骨髓和骨油,主要成分是脂肪,过多食用反而容易让人发胖。

来源: 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