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生态系统如同一首宏大而精妙的交响曲,在这曲自然之歌中,鸟类以其灵动的身姿、多彩的羽衣和悦耳的啼鸣,成为了最为引人注目的音符之一。科普守护绿色家园。泉州市科协携手泉州市观鸟学会开设“鸟瞰科学”专题科普栏目,不定期发布鸟类科普知识,择优展播学生征文及绘画作品,引导公众参与生态教育,关注鸟类保护与研究,共同维护生态平衡。这里有精心绘制的鸟类绘画,以艺术的笔触勾勒出它们的美丽轮廓;有高清逼真的鸟类图片,展现它们在林间飞翔、觅食、嬉戏的瞬间,诠释生命的活力与灵动。让我们走进充满奇妙与惊喜的鸟类世界,探索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独特价值。
黑鸢 摄影作者:陈庆煌
黑鸢 摄影作者:陈庆煌
征文鉴赏 ·《春之西湖,翠鸟欢歌》
2024年丰泽区征文、绘画大赛
作者:卢雨墨
丰泽区第五中心小学 四年级(5)班
/ 指导老师 郭绵绵 /
我家住在洛阳桥边上,所以,观察白鹭不知不觉已成了日常。漫步在洛阳桥上,晨风吹拂着我的脸颊,一股凉意涌上心头。周围皆是奔腾的洛阳江水和枝繁叶茂的红树林。微风吹来,江水碧波荡漾。忽然几个白点映入眼帘,就像绿树中盛开了白色的花朵。小花们怎么在动?定睛一看,哦!原来是群调皮的白鹭。“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现在轮到我走上桥来……”,看完余光中爷爷的这篇文章,我合上了书页,而那些文字却依然在脑海盘旋。我带着对洛阳桥的好奇和憧憬,伴着早已映染天边浅绛的夕阳,和家人一同彳亍在洛阳桥畔,品味着洛阳桥的自然和美好。来到了树梢上,你看,树梢上飘荡着一片片嫩绿的树叶,好像小船一样在风中飘荡,还有树底下那漂亮的花朵,红的、黄的、紫的,在阳光下绽放得十分美丽,随风飘舞。远处,小虫子们在花丛中自由自在地嬉戏,追逐,真是好玩极了。春日的泉州西湖公园,繁花锦簇,波光潋滟,阳光如细碎的金色尘埃,洒在每一个角落。听说,西湖公园内中央湖区有一个面积600多平方米的“鸟巢”,远望似浮在水面的绿洲,近看虬枝峥嵘,犹如一个小的森林。出于对这个“鸟巢”的好奇与对鸟儿们的喜爱,我与妈妈踏着清晨的露水,走进了这片充满生机的世界。
微风轻轻吹过,西湖的湖面波光粼粼,仿佛一面镶嵌着无数宝石的镜子。我和妈妈漫步在绿意盎然的公园小径上,被一阵阵清脆的鸟鸣声吸引。抬头望去,这些可爱的“小精灵”或三五成群地在枝头嬉戏,或独自在刺桐阁周边盘旋,或在水边悠闲地觅食。它们的歌声、姿态和动作都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与大自然和谐共生,共同编织着这幅美丽的画卷。
突然,妈妈停下了脚步,指着前方的一棵小树说:“看,那只小鸟多美!”我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一只翠绿色的小鸟正停在树枝上,头部小巧玲珑,一双黑色的眼睛闪烁着灵动的光芒,好奇地打量着周围的世界。其羽毛鲜艳而富有光泽,仿佛穿着一件华丽的礼服,这不正是“回顾生碧色,动摇扬缥青。”所描写的翠鸟吗?
在这之前,我对翠鸟的了解仅限于书本上的文字描述,那些生动的文字虽然让我对翠鸟充满了好奇,但总觉得少了些真实的触感。然而,在这春日的生态园里,翠鸟在树枝间跳跃、盘旋,每一次的起飞和降落都显得那么轻盈而优雅。它时而低飞掠过湖面,激起层层涟漪;时而又高飞入云,与蓝天相映成趣,时刻拨动着我的心弦。
走近一看,只见翠鸟静静地立在枝桠上面,微微收缩了翅膀,身体前倾,似乎捕捉到了什么细微的动静。紧接着,它犹如离弦的箭,疾速俯冲向湖面。它的翅膀在水面上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溅起一片水花。倏忽,翠鸟快速从水中跃出,空着喙,显然这一次的捕食并没有成功。但它的眼神中并没有失望,而是充满了坚定和决心。稍作休息后,它紧盯着湖面,寻找着最佳的时机,准备再次捕食。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它内心的坚韧和不屈,深深地感受到了它身上那种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终于,它再次俯冲下去,稳稳地夹住了一条小鱼。在周围的同伴此起彼伏的鸣叫声中,这个勇士得意地挥动着翅膀,飞回树枝上,享受着这清晨的美味。
微风轻轻吹过,树叶沙沙作响。鸟儿们在其间,欢快地歌唱,与大地、与风、与阳光和谐共舞。旁边一个小朋友,轻轻哼唱起一首童谣:“春天来了,花儿开了,小鸟儿飞呀飞……”歌声在微风中飘荡,而我带着满心的欢喜离开了公园,翠鸟的身影渐行渐远,但那只翠鸟捕食的画面,以及周围游客与翠鸟和谐相处的场景,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鸟鸣山更幽,人护自然美”,让我们也如同这些自由的鸟儿,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珍惜每一片绿叶,每一缕清风。愿我们共同守护这份美好,让和谐成为大自然永恒的旋律。
绘画作品 .《生态•共生》2024年丰泽区征文、绘画大赛
作者:钱昕妤泉州市丰泽区崇德实验小学 五年级(1)班
科普延展 .黑鸢*鹰形目鹰科
中型猛禽。成鸟体羽以暗褐色为主,头、背部羽毛具金属光泽,腹部羽色稍浅并杂有淡棕色斑纹;尾羽呈显著的叉状,具宽度相等的黑色和褐色相间排列的横斑;飞翔时翼下左右各有一块大的白斑;喙黑色,基部蜡膜黄色,脚黄色,爪黑色且尖锐弯曲。幼鸟羽色较成鸟偏浅,腹部具棕褐色纵纹,尾叉较浅。
黑鸢适应能力强,偏好开阔地带与水域周边,典型栖息环境包括河流、湖泊、沼泽等湿地周边;农田、草原、丘陵、林缘及城市近郊。
繁殖区横跨欧亚大陆(欧洲东部至西伯利亚、蒙古、中国北方)、非洲中北部及澳大利亚北部;冬季南迁至亚洲南部、非洲撒哈拉以南及东南亚。在我国繁殖于东北、华北、西北等地,越冬于长江以南各省,华南部分地区(如福建、广东)为留鸟。
黑鸢为肉食性猛禽,食性较杂,觅食方式灵活。主要以小型哺乳动物(鼠类、野兔幼崽)、鸟类、爬行类(蛇、蜥蜴)、两栖类(蛙)及鱼类为食,也喜食动物尸体(腐肉),扮演自然界 “清道夫” 角色。
泉州是黑鸢的留鸟及越冬补充种群分布地,全年可见。主要分布于开阔水域周边(如泉州湾、晋江、洛阳江流域)、农田区(惠安、南安等地)及城市近郊林地(清源山、紫帽山周边)。
来源: 福建省泉州市科学技术协会